您现在的位置: 丹阳市横塘中心小学网站 >> 横小在线 >> 新课程在线 >> 课改论文 >> 正文  
  激励性评价的“多”与“少”         
[ 作者:严文华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300    更新时间:2004-12-8    文章录入:肖瑞元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我们也知道,感受是无法比较的,语文教学中,很多学习的结果都是学生独特的内心体验,又使语文教学中的很多问题的答案呈现丰富性。例如:一教师在学生自读《夜宿山寺》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朗读交流,学生甲用高昂的语调朗读了全诗,学生乙用低缓的语调朗诵该诗。教师没有贸然去点评,也没有组织学生来简单定论。而是先让倾听的学生猜猜,朗读者之所以那样读的理由,并发表交流自己的看法;再让朗读者说说,他为什么这样读的?接着……最终,虽然没有形成该诗所谓最标准的读法,但比较明显的是,无论是两位朗读学生,还是其他学生,都从“多一份理解少一份臆断”的评价过程中得到激励,得到了发展。

4、改变评价的语言——多模糊,少较真

郑板桥有“难得糊涂”一说,若在课堂教学中施行激励性评价,其实也得糊涂走一回,因为课堂教学三维目标的中有些要素很难量化。例1 师:“问世”是什么意思?甲生:“有了”。乙生:“就是有了”。师:这个同学觉得“有了”很重要,又向我们强调了一遍。(此生难道是真有此意吗?非也!)例2 一生做错题,订正三遍仍错。师与他谈:第一句不是“你真笨,像你老子。”而是“你学习很耐心哟,说说看你是怎样想,也许老师出错题了。”(此生在客观上难道不算比较迟钝吗?也非也!)

照此几例来看,难得糊涂,甚至在个别时屈解学生本意又何妨呢?学生并未有意犯原则上或科学上的错误,那些话语可全是他们真实感受与经历呀,教师虽“糊涂”一时,但学生却享受多时好心情,又何乐而不为呢?古人早就云,水清则无鱼。教师“模糊”评价需要有较高的语言艺术,让良药甜口、忠言顺耳,才可以使激励评价获得更多表现舞台,发挥更大作用。当然,教师的“模糊”评价要适度,更要注重粗中有细,例如:批改同一篇作文,甲教师“你了不起,文章写得这么棒!”乙教师“你对人物的心理描写很细致哟。”我们说,像甲教师这样的评价语就是太模糊、太笼统了,而乙教师的评价语粗中有细,其对学生的激励更具有方向效果。

改变评价的语言——来点模糊,少些较真,教师需要闭上一只“利”眼看学生,生出一张“甜”嘴评学生,把握激励性评价的总体基调,且不忘在细处用心优化,融入自己的独特匠心。不去过分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无意表现出的低级失误,那只会使学生错误倍增、信心倍减。

5、调适评价心态——多等待,少求成

学生认识问题或解决问题有一个过程,不可能时时、处处都一蹴而就,这就需要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思考、表达有适度的耐心,让其把话说完,把意思表达结束;对学生的部分学习状况,不即时,而是延迟到下阶段适宜的环节中给予更有力的联系与评价。另外,有时,教师也可以采用分段评价,来保持和激发学生最大的学习热情。

6、丰富评价形式——多变化,少套用

评价的激励性,有时不仅来自“对”或“拍手”等赞美言行等,还与表扬的的渠道、背景密切相关。学生对来自他人的表扬需要有独特形式,如果单一,学生也会像对待分数而对某种举措麻木不仁。

例如:在评析作文时,除了可以在学生作文本上,通过优化评语内容与形式来增加激励性外,还可以进一步优化“发下作文本让学生看自己本上的评语”的传统做法,即有机利用作文课、早读、红领巾广播时间等,组织学生自告奋勇地去朗读或领读“自以为是”的作文片断。这种有创新意义的评价形式,给学生的激励性比传统、比套用,效果不言而喻。所以教师要注重适时改变评价方式,灵活地与班级常规管理中的管理、实物奖励、命名奖励等多种形式灵活结合,使其变得丰富而有吸引力。

综上所述,课改并不是平行地从一条轨道迈向另一条轨道,从一种教学方式迈向另一种生活,而是从混沌走向澄明,从混杂走向有序,从狭窄走向宽敞,从阴影走向阳光。我们需要从改变自已做起,才能使我们在路上说着事儿,唱着歌儿时,让激励性评价更加出彩。

上一页  [1] [2] 

 上一篇文章: 《哲学家的最后一课》教学调整策略
 下一篇文章: “做数学”——让我们更敏锐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欢迎各位横塘中心小学网站的网友在线发表个人观点)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