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家的最后一课》教学调整策略
丹阳市横塘中心校 顾伟霞
今年十月份,丹阳市进修学校与我校联合开展了一次“对话式”培训活动。我作为被培训的对象之一,亲历此活动,在一次次的试教、讨论,和最后听了指导老师王小菊的指点后,对于自己执教的这一课教学感触很多。以下是我所执教课文的教案(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
13、哲学家的最后一课
教学目标:
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哲学家的最后一课的内容,领会哲学家怎样循循善诱地教育学生们用美德来净化自己的心灵。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阐明除草与净化心灵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
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以问促解,以问促读。
教学用具:小黑板等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事情是这样展开的,请同学们打开书,齐读第一小节。
2、在学生们个个满腹经纶、很有学问的情况下,哲学家准备给他们上这最后一课。那么最后一课的内容是什么呢?怎么上的?为什么要上?这就是这节课我们需要共同探讨的问题。
二、教学2~10小节
(一)快速浏览2~9小节,
1、思考:最后一课的内容是什么?
①学生自读、思考。
②指名回答:最后一课是围绕“如何铲除旷野里的杂草”展开的。(板书)
③你觉得这个问题怎么样?(简单)所以学生们都感到非常——惊愕(换词训练)他们惊愕什么?(一个探讨人生奥秘的哲学家在最后一课竟问了个这么简单的问题。)怎么读出惊愕的语气?指导朗读。
2、面对如此简单的问题,学生们想出了哪些解决的办法?
(1)指名回答,①用铲子除 ②用火烧 ③撒石灰 ④斩草除根
(2)指导朗读4名学生的话(自信、肯定的语气)
(3)还有没有其它的方法,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一说。
(4)对待学生们的答案,哲学家没有肯定也没有否定,而是怎样?(让学生们回答照自己的办法作一做,一年后相聚。)
3、那一年后相聚时是怎样的一番情境呢?
①指名读第10小节
②大家坐在原来的地方等待哲学家的到来,可哲学家始终没有来。哲学家怎么样了?(去世了)
③那哲学家的答案是什么呢?(板书:种上庄稼)
④比较一下哲学家的除草方式与学生们的异同。
4、小结:最后一堂课,哲学家提出一个“如何根除旷野里杂草”的问题,让学生们讨论,然后回去实践,最后得知最好的办法是种上庄稼。
(二)再回顾一下,最后一课是怎么上的?
1、指名读2~3小节,课堂地点在哪儿?为什么要设在这儿?(为提出问题埋下伏笔)
2、学生们说出方法后,哲学家每次都是怎么表现?(微笑、点头、示意下一位)此时他心里会想些什么?然后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怎么样?(让学生实践)为什么要让学生亲自去做?
3、最后的答案是谁出的?他怎么给出的?(亲手种出庄稼以证明)
4、一步一步,一环一环,哲学家的最后一课给你什么感受?(早就设计好的)不是随便上的,可见这最后一课是非常重要的,有特殊意义的一课呀。那他究竟想通过这节课告诉学生们什么呢?
三、教学最后一小节
1、齐读,为什么要上这最后一课?
2、(出示句子)学生们了解、领悟哲学家的用意了吗?
①几句话,每句话讲什么?
②“杂草”的不同含义
③说说第一句话的意思。(板书:铲除灵魂里的杂草——美德占据)
④只有学问、知识,没有良好的品质的人社会上很多,你能举例吗?
⑤小结:哲学家真正想告诉大家的是:要做个有美德的人,因为做人比学知识更重要!
四、小结全文:这篇课文中的最后一课,哲学家设计了一个看似简单却并不简单的问题,循循善诱,充满智慧,告诉了人们美德的重要性。希望同学们都能成为具有美德的人。(再齐读)
五、交流名言。
1、有关道德修养的名言你们还知道哪些?
2、教师推荐:
①与其修饰面容,不如修正心胸。
②心中无邪念,行为必端正。
③诚实的失败比卑鄙的胜利好。
六、作业:
1、背诵最后一小节。
2、收集有关道德修养的名言。
板书:
13、哲学家的最后一课
根除旷野里的杂草——种上庄稼
铲除灵魂里的杂草——美德占据
美德净化心灵!
现在,对照新课标,重新审视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我觉得可以作如下调整:
一、删繁就简——训练个性阅读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上篇教案中 ,教师在处理课文的第二部分时是这样操作的;首先提出一个问题:“哲学家在最后一课上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学生回答后教师接着问这个问题你觉得怎么样,学生说很简单。然后教师用“学生们想出了哪些方法来解决这个简单的问题的呢?”这个问题来带入下面的教学。很显然,这部分内容被教师人为地支解得粉碎,使得原本相互联系的课文内容变得像散了的骨架。学生也就这样在教师的细致繁琐的分析下如蚕食桑叶般按部就班地咀嚼着课文。那么,语言文字的内在联系性、上下文的连贯性从哪儿得以体现呢?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实践如何得以实施呢?
为使学生能自我阅读体会,从整体上理解教材,这里其实可以设计这样的一个大问题:“同学们,你们觉得哲学家的问题简单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呢?”这时学生会很自然地找出:1、从学生的表情可以看出,因为他们觉得很惊愕。2、从他们的语言可以看出,因为他们非常自信、肯定地说出了好几种方法。(顺势将朗读训练也指导了。)这样,用一个问题统领整部分的内容,既保持了教材的完整性、连贯性,又很好地体现了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方式。
二、走出课本——培养探究精神
新课标同时指出:“阅读教学应该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教学设计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这样的环节。课文第三部分写道:“一年后,他们都来了,……同学们在谷地边围着坐下,等待哲学家的到来,可是哲学家始终没有来。”在等待的过程中,他们会说些什么呢?课文没有阐述,但是作为教师,应该有敏锐的洞察力,立足教材、利用教材、挖掘教材,寻找可拓展点,巧妙设计训练点。为此,这儿可设计这样一个环节,就是让学生交流讨论一下一年后哲学家的学生们聚后会说些什么。这个环节的设计,既是一个很好的想象能力的训练点,又是一个极佳的语言表达训练点,更是一个引领学生走出课本,自由对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充分地遐想、讨论、争辩、探究,知道了哲学家的学生想出的办法其实是不太合适的,既劳力又伤神,既不科学又存在安全隐患。使得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加深了理解,也认清楚了那些学生的除草方式与哲学家除草方式的区别所在,更为下文感知哲学家的特殊除草方式之妙打下伏笔。
三、联系生活——提高品德修养
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生活即语文。这句话道出了语文学习的方法之一,就是可以联系生活。这篇教材最后那句富于哲理的话是教学的难点,如何让学生真正领悟它,并提高思想认识,从而指导自己的行为?上述教案中教者挖得太浅,始终浮于字面,始终停在理性的认识。为了更好地使学生从感性上理解这句话,可以采取联系生活的方法进行浅化教学。在学生理解了两个“杂草”的不同含义后,让学生说说什么样的品质是优秀美好的,什么样的又属于私心杂念或不正确、不纯正的思想呢。学生就会调动已有认识,联系生活实际,说出具体的。如“助人为乐、急公好义、宽容谦让”等属优秀品质,而“惟利是图、冷漠自私”等都属于不正确的杂念。然后再让学生用相对的一组词代替书中的句子进行说话训练,如“要想铲除思想中自私自利的杂念,唯一的方法就是用大公无私的优秀思想来占领它。”这样,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了,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与新课标理念不谋而合),指导他们形成正确的生活认识。使他们真正懂得了生活中什么样的思想品质是好的,什么样的思想是邪恶的,只有怎样才能根除邪恶、卑劣的念头。
对照新课程,审视自己的课堂,我们真的还没有领悟透其精神所在。理论的口号如何落实到现实的课堂中,体现在每一个环节。这真的需要我们广大教学工作者好好地去摸索、实践,最终悟出其真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