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教育,你路在何方?
我们这一代是在最典型的应试教育体制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人。生活在那时,好象也没觉得特别苦涩、压抑:我们可以去池塘里钓鱼、摸虾;可以跪在泥地里拿泥巴做刀;可以自制弹弓、子弹枪;也可以上树掏鸟窝;甚至可以偷拔人家庄稼地里的一根萝卜、一块山芋,美美地享用一番……
现在的孩子,生活在新世纪,生活在课程改革的新时代——为学生伸冤、解救痛苦生活、释放心灵的新时代。可是他们的童年真的快乐幸福吗?他们的学业真正轻松吗?早几年为学生“减负”的呼声很高,如今再没人提起了。因为大家知道,减负减负,只会越减越苦:学生的书包越来越沉,只能是心疼的爷爷奶奶提着背着送往学校;学生的作业越来越多,语文数学英语,写的背的找资料的做实验的,五花八门,忙得不可开交;学生的休息娱乐时间越来越少,课间十分钟要完成课堂作业,回家要完成家庭作业,完了还要完成家长额外布置的《AB卷》、《课课通》等诸类习题。周末还要参加各种兴趣班。搞得是家长忙学生苦。问其原因,家长们会众口一词:“现在社会竞争太激烈,孩子学习不好还能有什么出路?”
新课程首先强调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望,可是现在孩子的厌学现象越来越严重:不做作业、课堂上不听、逃学;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创新精神,可是现在的孩子连最起码的饭怎么烧、地怎么扫都不会,何谈创造、创新?新课程强调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美好的情操,可是现在孩子身上暴露出来的自私自利、软弱狭隘、崇尚暴力、孤僻冷漠等缺点越来越明显。当然,教育不仅仅是学校和教师的责任,教育也不是一天一个月短时间内就可见效的事情,它更是一个无形的东西。我不是在全盘否定当今教育,只是困惑,现在的教育真正有多少实效性?
现在的学校,为了提升品位和知名度,拼命在争创“模范学校”、“精品学校”、“实验学校”“绿色学校”等等殊荣。往往是教师忙于应付、补编材料,苦不堪言,却将学生丢在了一边;为了创造自己的特色、打造自己的品牌,许多学校开展了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开始大势地搞“劳技特色学校”、“乒乓特色学校”、“剪纸特色学校”……教师和学生忙于特色的建设,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金钱,但是真正对学生的发展起到什么作用呢?
现在的小学教师,起早贪黑,责无旁贷地全程照顾学生、教育学生、培养学生。作业批改、备课已成为了最原始的工作内容。频繁地练赛课、论文的撰写评比、学历的自学提高、英语电脑的学习考级、各种培训活动的参与、“骨干教师”的争评,更要完成学校领导另外布置的任务。现在的教师已不再是单纯的“教书匠”,而是综合型人才、科研型人才。.社会给予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辛勤的园丁”、“燃烧自我照亮别人的蜡烛”等等美名,所以教师们就应该默默奉献、忘我劳作、呕心历血。看看电视、报刊中的“十佳教师”、“优秀教师”的事迹报告,不难发现都是在付出巨大代价的情况下换取此荣誉的,有的为了学生自己的孩子丧命了,有的为了工作落下了一身的病……教师,难道只有在付出这些之后才能成为优秀教师的吗?优秀教师难道背后一定要以辛酸、悲惨的经历作为代价吗?教师,难道永远是受苦受难的形象代表吗?我要向社会呼吁:快快改变对教师的评价观吧!新时代的教师应该有自己的风采,应该也是一支如阳光般充满热情、活力、精神的队伍。那种戴着厚重眼镜、穿着灰色中山装和布鞋的穷书匠形象应该从我们的脑海里消失了。那个时代将一去不复返了!
现在的教育现状,更是可笑的“戴着脚镣跳舞”。根深蒂固的旧的教育观念总是束缚着我们,从古代的科举制到现在的高考、中考制度,分数永远是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而新课程改革的推行,无意中就成了一场闹剧。而教师,则成了一个个小丑,扮演着不伦不类的可笑角色,令人欲哭无泪、哭笑不得……
我们,新世纪的教师,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该如何做呢?是不是永远做不倒翁呢?中国的教育,你的路究竟在何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