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学习迈入更广阔的天地
江苏丹阳横塘中心小学 商连生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保证新课程实施的重要条件。《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近年来,我们努力探索课程资源开发的策略,使学生的语文学习迈入了一个新的天地。
一、强化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意识
以前,我们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价值认识不够,一方面是有教育意义的自然和社会资源未纳入教育资源范畴,其教育的功能和意义没有被充分地认识和利用;另一方面是教师和学生不知道从哪里找到自己所需要的课程资源,或者是不知道如何利用这些资源来对儿童进行有效的教育。由于学校教育体系的封闭性,资源拥有者缺乏为社会、为教育服务的意识,不了解学生需求和教育规律,造成各种校外教育资源闲置浪费现象十分突出。专家认为,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与传统教科书相比,课程资源是丰富的、大量的、具有开放性的。它以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和学生能够亲自参与等特点,给学生多方面的信息刺激,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身临其境,在愉悦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这都是传统教科书所无法替代的。当前,在执行新课程计划中,应当强化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意识,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发挥课程资源的作用,使各种资源和学校课程融为一体,更好地为学生发展服务。
二、优化语文课程资源的配置原则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为了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资源的功能,取得最大的效益,需对语文课程资源进行必要的组合与搭配。我们根据平时的实践,认为资源配置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优先性原则
学生需要学习的语文知识很多,远非课堂教学内容所包含,因此,要在有限的课程资源内和充分考虑课程成本的前提下突出重点,精选那些对学生终身发展以及语文学习有决定意义的课程资源,使之优先得到运用。
2、适应性原则
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仅要考虑典型或普通学生的共性情况,更要考虑特殊学生的个别具体情况。同时还要考虑到特定教育对象的现有知识技能、素质背景,根据教师自身的情况来选取材料、组织材料、使用材料。使适合于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资源起到最大的作用。
3、和谐性原则
和谐,是指各种语文课程资源之间配合得当、匀称。教学过程不仅是一种认知活动过程,而且还是一个参与活动的过程。因此,语文课程资源的选择与调配,不能仅仅从认知的角度出发,还必须善于营造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情感氛围,使语文课程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人格健全方面得到和谐的发展。
三、深化语文课程资源的利用价值
学生应该成为课程资源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应当学会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资源,为自身的学习、实践、探索性活动服务,为培养自己的能力服务。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要围绕学生的学习,引导帮助学生走出课本,走出课堂和学校,走向广阔的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在社会生活中自主地学习和探索。同时,教师还应当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利用者,充分挖掘各种资源的潜力和深层次价值,提高利用率。
1、 挖掘教材资源。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一例子,不能就教材教教材,要活用教材、开发教材。教材上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都具有广阔的延伸、创造空间,在积极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思想指导下,要引导学生针对课文特点,采取不同方式(上网、读课外书、询问、讨论等)在课前、课后搜集资料。这些和课文相关的搜集资料,可以是课文的有关内容,可以是学生的个体经验,也可以是学生的丰富想像等等。这样,通过建立课内外的联系,可以使课内外的学习资源有机地融入教学中,从而丰富学生的积累,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课程资源的能力。如,在《草船借箭》一文预习时,教师可围绕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他与周瑜的年龄谁大这两个方面创设悬念,让学生查找有关介绍诸葛亮方面的书,如《三国演义》等。学生在查找、阅读课外读物时,解决了问题,丰富了知识,引发了思考,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看课外书的兴趣,同时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2、活用环境资源。
校园环境是课程资源中的“活教材”。合理地利用校园中的景点、设置的标语、班级文化等,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认识。我们学校是一座文化氛围浓厚的校园,你看展板上学生的书法作品,橱窗上学生的小报,墙壁上学生的绘画作品,草坪中充满人性化的标语……无一不透出他们从善从美的良好品质;各年级的教室内,图书角、阅读栏、评比栏、习字栏……处处洋溢着浓浓的生机和活力。这些都可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来挖掘利用。许多学校的校史陈列室常常是被一把铜锁锁着,学生和教师都被拒之门外,只有外来领导检查参观时才会打开。这一鲜活的课程资源都被尘封在陈列室里,不能不说是一种浪费和遗憾。我校就每周定时向学生开放了校史陈列室,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学生观看后明确了自己的努力方向,内心受到强烈的震撼。并且及时写下了参观日记或自己的感想,有些学生的文章还发表在校刊《丑菊》上。
3、开发校本资源。
我校结合实际开发了许多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有花艺、剪纸、小诗花、书信文化等等。在这些各具特色的校本课程中,各种语文课程资源都被开发出来,学生在其中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因为校本课程的开放性大、空间较广、内容丰富多彩,学生在学习校本课程时都会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且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积极地在生活和社会中进行实践,从校本课程中走向了广阔的知识天地。如书信文化中,学生不仅学会书信写作的一般格式和方法,还能够通过书信与他人交流学习和思想,培养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了写作能力,更扩大了自己思维的空间,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剪纸中,学生剪出了精彩,剪出了快乐,剪出了人生理想,使剪纸这一中国传统手工艺文化得到发扬。今年是猴年,学生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剪出了108幅生动有趣的猴脸谱。在剪纸活动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以培养,不仅丰富了知识,更增强了动手操作能力。小诗花活动中,培养了学生写作诗歌的能力,激发了学生创作诗歌的热情,增强了学生热爱祖国诗歌文化的信念。
4、启用生活资源。
生活有多广,语文就有多广。当语文教学与生活相联系时,语文课就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学生就有兴趣,有动力;反之,若割断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把学生关在教室里,一味地进行语文训练,学生就会感到枯燥无味,甚至感到如受惩罚。教师要让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走出校门,走进社会,让他们不断丰富生活阅历、开阔视野,让语文像生活一样广阔。如我校一位教师在上作文课《横塘的昨天与今天》时,就带领学生参观横塘的银行、医院、政府、敬老院等,了解它们十年前后的变迁。通过参观,学生的感受深了,所以就有话可说,有话可写,写出来的作文内容丰富,且有真情实感。因为文章来源于生活,生活才是学生写作的源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