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文生情 蓄情勃发
——谈谈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横塘中心小学 商连生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有一条基本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通俗地说,也就是要培养学生“一读就懂,一听就清,一说就顺,一写就通”的能力,即所说的“语感”。要培养语感,只有多读。朗读,是多重思维的实践,是冶炼语感的重要方法。把书读通、读懂,无疑是阅读教学的一块敲门砖。
需要正视的是,朗读训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应正视学生的差异,进行分层次、分阶段的练习,让学生在读中感知、领悟、体验、提高。我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长时间的摸索、多方面的尝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首先,把朗读训练分为“默读、阅读、朗读、诵读”四个阶段,然后明确每个阶段要达到不同的目的,并用一个“情”字把这四者联接起来。由浅入深,由点及面,体会作者感情,引起心中共鸣,做到“入文生情,蓄情而勃发”,以达到提高朗读水平、理解能力以及作文能力的目的。
一、在默读中品味
词是最小的语言单位,理解词语是理解全文的基础。指导学生在默读这个阶段品味词语的感情色彩,是朗读能力培养的基本途径。
课堂上我经常指导学生在默读的时候,用“换词”的方法品味词语。把句子中需要推敲的词语,让学生换一个词试试,两相比较让学生品味出哪个词语好,并说出理由。我还指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品味词语中蕴含的感情,以下这段是我在《东方之珠》一课的片段:
生:老师,我不懂“沐浴”这个词。
师:你看见过“浴”这个字吗?试着用它来组几个词。
生:淋浴、浴室、浴缸。
师:你们发现没有?这些词都和什么有关?
生:哦,都和洗澡有关。
师:对呀。回忆一下,洗澡时全身都被热气包围着,有什么感觉?
生:很舒服。热气腾腾的好像在天上一样。
生:腾云驾雾,飘飘欲仙!
师:想得太神奇了,想必你们都做过神仙吧!再想想,太阳出来后,你走在上学的路上,阳光照得全身暖暖的,有什么感觉?
生:我感觉阳光像一只温柔的手抚摸着我们的全身。暖暖的,很舒服!
师:这时就可以说:“清晨,我们沐浴着阳光去上学。”再读读课文,联系上下文想想“沐浴”是什么意思?
生:老师,我明白啦!就是说在海边散步时,微风吹拂着,风儿包围着我们,像在给我们洗澡呢!很舒服!
生:我也明白了。如果风很大,就没有“沐浴”的感觉,所以课文写“沐浴着轻柔的海风”。
师:真会读书!那么读读看这段话吧!
学生在不知不觉的过程中内化了情感,读好就自然不费劲了。
二、在阅读中领悟
句子是构成篇的直接单位,往往能表达相对独立、具体的情感。文章的精华在句子之中。教学中教师应把握句子的赏析,指导学生去领悟作者的独特情感。
在这个阶段,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弄清句子中的深刻含义。例如《普罗米修斯盗火》一文中“人类文明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学生理解上有困难,于是我让学生讨论,联系课文说说人类得到天火前后生活的变化,并用“没有火……,有了火……”的句式说一说火的用处,使学生领悟到火对于推动人类文明的巨大作用,从而产生对普罗米修斯的敬佩和感激之情,读起来感情也就自然地流露出来了。
三、在朗读中体验
品词析句是对语言的局部把握,要通过朗读把自己的理解和体验表达出来。在这一阶段,要利用不同的训练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如:范读、领读、趣读、分角色读等。
范读可以是教师读也可以是学生读。范读的目的不是简单让学生模仿,而是听出自己对文章的理解,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如《九寨沟》一课,在一开始,我利用配乐范读的方式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读出来,学生从我的朗读中听出了九寨沟的美,对九寨沟产生一种向往之情。在自己读的时候,就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情”与“文”的结合。
需要正视的是学生的朗读水平是参差不齐的,让朗读水平较好的同学领读,就是让全班学生听出“正确、流利”的标准是什么,并以此来自觉要求自己。
趣读的练习是符合小学生心理特征的,例如《第一朵杏花》中的这样一个朗读练习:
“竺爷爷,竺爷爷!”孩子( )地喊。
“什么事情啊?”竺爷爷( )地问。
“竺爷爷,杏花开啦!”孩子( )地回答。
“什么时候?”竺爷爷( )地问。
“刚才。”孩子( )地回答。
“是第一朵吗?”竺爷爷( )地问。
“是。”孩子( )地回答。
原文中没有划线部分,只有单纯的对话。让学生做填空练习,并不要求填出统一的答案,而是促使学生加进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丰富自己的独特体验。要求学生在填说的过程中,读出所填的语气,然后让其余同学评判,这样就可以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这样的练习,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还可以增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
分角色读对于对话较多的课文是必不可少的朗读手段,也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朗读形式。如《狼和小羊》一文,虽然只有两个角色,但情节生动,对话丰富,是非常有利于分角色读的。可以三个同学为一组,在反复练习的基础上演出课本剧,虽然在课堂上短短的几十分钟,学生不可能达到真正表演的水平,但这种形式却促使学生去体会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内心等,对于学生来说既是练习又是提高。
四、在诵读中提高
在课堂中我经常启发学生:“你就是这篇文章的作者,文中所写的每一个文字都是你亲身所见,内心所感。你要通过诵读把内心的感受传染给别人,这样你的文章才有价值。”“带着这美好的感觉,在朗读声中让我们走进这美好的境界。”教师这样领,使文中抒发的情感与学生的心灵很好地交融在了一起。
如《特殊的葬礼》一文,其中有两段分别描写了塞特凯达斯瀑布遭破坏前后的景象。学生通过反复对比诵读,师生评点,自然而然地流露出心中的惋惜悲愤之情:“这样壮观的瀑布就要离我们而去了。多么可惜!”“是谁把它糟蹋成这样的?!”……
通过这样的诵读,学生朗读水平必然会显著提高。再加上教师、同学及时肯定,学生必然会把朗读当作一种表达内心感受的方式,不仅是课文,久而久之,在读自己的作文时,也会流露出真情实感。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深刻体会到,让学生在感知、领悟、体验的基础上提高朗读水平,不仅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而且有助于他们接受优秀作品的美好情感和高尚情操的陶冶,同时对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作文能力也有帮助。这对学生来说是终生受益的。
总之,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手段,我们应该加深对朗读训练的认识,加强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