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丹阳市横塘中心小学网站 >> 横小在线 >> 教师在线 >> 教师论文 >> 小学语文 >> 正文  
  迷失的信任           
[ 作者:严兴梅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67    更新时间:2004-12-22    文章录入:严兴梅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爱,在“迷失的信任”中走远……

信任,一个多么美好的字眼,传递的是一份无语而又温馨的依赖。因了这个词,学生会毫不设防地将心交付你手,在你的引领下,鼓起生活的勇气和风帆。可回顾我们走过的教育旅程,把信任放在手中掂量,才发现:身后留下的串串脚印早已迷失了它的初衷,“信任”,我们让它背负了更为沉重的内容:

我们的信任,有时是一种虚伪

不妨回想一下:当你不在教室,孩子们就“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当你稍有疏忽,班级就有偶发事故出现;当你不请家长签字,学生作业就无法完成……面对这一切,扪心自问,你真的还敢再提“信任”二字吗?的确,我们的学生令我们太不放心了。这就难怪在“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的理念下,我们这支队伍中出现了这样的怪现象:面对学生说着信任的话,却往往做着不信任的事。不是吗?就拿做作业来说吧,有多少次,我看见咱们的教师“骗工”做足,一个劲地说着甜言蜜语:“老师相信你今天回家肯定能把作业做好。”(心里真这样想吗?)可实际上呢?第二天早晨一进教室门,往往就带着一脸的不信任直接扑向学生:“作业做好了吗?拿出来批。”别以为孩子什么都不懂,其实,他们早已读懂你的神情,读透你的内心。正如卢梭说:“孩子了解教师的心,比教师了解孩子的心更透彻。”“没有谁比孩子的眼睛更善于捕捉最微末的细节。”他们雪亮的眼睛和敏感的内心告诉他们:教师言不由衷的信任下面,掩盖的只是一层一捅就破的不信任的薄纸。此时的教师在他们眼中成了“虚伪”的代言人。

我们的信任,有时是一种自私

我班有一位班干部在日记中这样写道:“中队长,一个多么光荣的名称,我曾为自己能被老师委以重任而骄傲过。可现在我不想再当了。每天都有一大堆一大堆的作业要收,一大堆一大堆的事务要处理,就像吃饭,吃完了一大勺又来了一大勺,我快喘不过气来了。”我在欣赏学生语言文字的同时却有一丝隐隐的心痛。的确,为了省却许多不必要的麻烦,我们经常指派自己信任的学生干这干那,学生就像被抽打的陀螺,片刻不得安宁。为了你自私的信任,他们失去了许多同龄人所应该享有的自由玩耍的快乐空间,不得不将自己的兴趣爱好与渴望抛在一旁,以便随时听候你的召唤。而我们教师却从不去考虑他需不需要这种使他不堪重荷的信任。随着信任的积累,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无休止的身心疲劳。你的信任已足以使学生窒息。因而当你一旦发现管早读的班干部忽然抛下职责不干,跟着别人去发展特长了,一向表现积极的班干部突然做事提不起劲儿,那你就该警惕了,他在以他独特的方式逃避你信任的目光。作为教师,不能把“信任”当作是捞取廉价劳动力的手段,把学生当作是协作自己工作的机器。毕竟他们还只是孩子,应该有更广阔的活动空间,以“信任”捆缚学生的手脚,带给他们的只有一个字:“累”。

我们的信任,有时是一种冷酷

“用自己的看法和热情,去取代孩子的看法和热情,那无疑是极端愚蠢的。”因为这样,我们的眼中就没有了学生,更别提考虑学生的内心情感和体验了。因为这样,我们便不再相信学生这“活生生的人”,所相信的只是自己的主观判断和感觉,这对学生极不公平。记得有一次,我让学生做作业,要求用打比方的方法来写一种 植物—吊兰,刚布置完毕,一个同学“噌”地站了起来:“老师,我不认识吊兰。”(该同学平时最爱惹是生非)我当即狠狠地瞪了他一眼:这不是睁着眼睛说瞎话吗?这盆吊兰和别的花草在教室里放了快半学期了,居然还说不认识,这不是诚心捣乱吗?我气呼呼地说了一句:“老师相信,教室里除了你,谁都认识吊兰。”可等到作业本收上来一看,我真的大吃一惊:居然有十几人不知道吊兰为何物,竟把它写成了杜鹃花:“看,吊兰的花多像粉红色的小喇叭呀!……”可明明不懂的问题,为什么别的同学都没有勇气敢再站起来询问一下呢?虽然不排斥有的同学怕被责骂的可能,但也不排斥有同学存在着这样的想法:老师这么相信我们,我们能让老师失望吗?能让老师觉得自己笨吗? 算了,闷着头写吧!细细想来,在种情况下产生的信任,无疑已成为一堵冷酷的“拒绝访问”的墙,隔断了学生的“疑”和教师的“授”之间的连接,使学生有疑而不敢问,更不敢轻易向你吐露他们的心声。如此的信任,扼杀了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丧失了个性和自我,更沦为笼罩在权威阴影下的可怜虫。作为教师,不能只相信自己的感觉,要知道,你心中的学生不一定就是你眼中的学生。因而,在学生说不相信时,先别忙着发火,要时刻牢记:只有通过调查研究得出的结论才是正确的。

信任,原本是单纯的、善意的,由于我们人为的操作,让心与心的距离由最短而拉长为最远。在信任的“迷失”中,爱与我们背道而驰、交臂而过。在“信任”的千呼万唤中,爱已义无返顾,越去越远……留给我们的只是一个模糊不清的背影和一个大大的“?”……

 上一篇文章: 立足教材,开发教材
 下一篇文章: 入文生情    蓄情勃发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欢迎各位横塘中心小学网站的网友在线发表个人观点)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