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教材,开发教材
 您现在的位置: 丹阳市横塘中心小学网站 >> 横小在线 >> 教师在线 >> 教师论文 >> 小学语文 >> 正文  
  立足教材,开发教材           
[ 作者:丁彩风    转贴自:丁彩风    点击数:131    更新时间:2004-12-21    文章录入:丁彩风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立足教材,开发教材

横塘中心小学   丁彩风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教材作为一种课程资源,教师就应该很好地利用与开发。叶老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师不能就教材教教材,要通过一点辐射全面,充分利用好这一例子,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那么如何开发利用好教材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拓展教材内容

我们所使用的教科书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体现了基本的教学要求,它本身就具有示范性,是以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为主要目的的、科学的,严谨实用的读物。教师在教授教材时,应抓住教材与课外读物中存在的这样或那样的联系点,进行有目的地辐射、拓展。

1、拓展在障碍点上

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往往会有理解上的困难,会产生问题,这时最好的办法不是教师的“排忧解难”,而是教师的导航,,通过拓展来扩大学生的背景面,从而水到渠成地让学生自我解决疑难。

1)、为理解而拓展

《在师生团聚会上的致辞》一文中提到了“文革”期间,读书被认为是无用的”一段内容时,学生对“文革”时的背景不大了解,此时教师可适当补充介绍一些有关当时的背景,这样学生就能更深刻地体会到老师的高尚人格。

2)为解疑而拓展

这主要用来解决课本中的一些疑难问题,如教学《将相和》一文时,一个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秦王叫赵王鼓瑟就是对他的侮辱呢?蔺相如为何叫秦王击缶呢?”要解决这一问题,我首先引导学生查阅了“缶”与“瑟”的资料,学生了解到“瑟”与“缶”都是古代的一种乐器,而且专门是戏子,即下人敲打的。了解了这一知识点后,学生便理解了秦王叫赵王鼓瑟,实际上就是把赵王当下人看待,所以说是对他的一种侮辱。这样通过这一知识点的拓展,学生的心中的疑难问题便迎韧而解了。

2、拓展在发展点上

学生素质的发展才是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阅读教学中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原则,注重学生在习得知识的同时,发展他们各方面的能力,教学就应该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1)在开阔视野上拓展

教学《威尼斯的小艇》之后,学生对水上城市威尼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此时教师可借机引导他们去搜集,阅读相关的介绍威尼斯的文章,以进一步了解这个世界名城。再如:《海底世界》一文所介绍的海底世界的知识毕竟有限,教师可引导学生去看《海洋深处的秘密》、《海底两万里》等,以开阔学生的视野。

2)、在丰富情感上拓展

教学了《荔枝》一文后,可让学生背一背有关表达母爱之情的诗,或唱 一唱歌曲《常回家看看》,学习了《只有一个地球》后,可播放歌曲《热爱地球妈妈》,这些内容的拓展,把学生内心的情感推向了高潮,对他们情感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在发展想象上拓展

想象是对教材的进一步扩充。教学《穷人》一文后,可让学生以《桑娜拉开了帐子》为题进行续想,想象桑娜和渔夫是后来是怎样养活七个孩子的。教学《凡卡》一文后,让学生以《凡卡的梦》为题进行想象。通过想象,学生对教材便有了更深的感悟。

4)、在举一反三上拓展

叶圣陶曾说:“教是为了不教”。阅读教学要注意教给学生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如:教学古诗《示儿》后,我让学生小结了学习古诗的方法:即抓诗题、诗人、诗意、诗情、诗法。学生掌握了这一方法后就能举一反三,通过迁移学习其它古诗。

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材是一个载体,是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的根基,如果创造性得使用教材,就能为学生的发展打下一定的基础。

1)、教材可一组一组教

语文教材不同于数学,它没有严密的逻辑性、序列性,因此,我们不必按前后顺序一课一课地教,可对教材进行重组,把同一体裁的文章放到一起教。如:教学完李白的《赠汪伦》一诗,可把其他的表达朋友之情的诗放到一块儿让学生去学习,这样学习效果会更佳。

2)、教材可变换顺序教

教无定法,对一篇文章的教学没有固定的方法,不一定要按文章的写作顺序进行教以为学教学,有的文章可采用变序教学法进行教学。

3)、教材可改变课型进行教学

很多教师在上阅读课文时一般采用分析讲解的形式,有时我们适当地改变课型,将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教学《可爱的草塘》一文,一般教师教学时都是通过让学生读课文,感受草塘的的美丽可爱,一位教师在上这一课时却突破了常规,大胆改变了课型,把它上成了口语交际课,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他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我们学习了《可爱的草塘》一文后,对北大荒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我们又乘上网络快车,来到这块神奇的土地,我们分组上网查询、搜集、整理,历时十多天,你有什么新的发现,然后引导学生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交流:(1)、秀美的风景 2)、丰富的物产 3)、拓荒者的故事 4)北大荒的发展  学生由于课前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所以学习的情绪相当高涨,人人都想上台展示自己的成果。这种课型的设计不但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培养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三、精心设计学习问题

问题的设计要有价值,要能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如:教学《景阳岗》一文,一位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李逵与武松都打死过老虎,为什么武松被称为打虎英雄,而李逵却没有被称为打虎英雄?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讨论举手发言,有的说:“武松打虎目的是为民除害,而李逵是为母亲报私仇的;有的说:“武松是赤手空拳打死老虎的,而李逵是用工具刀来杀死老虎的,显然要武松比他有本事;有的说:“武松打死的是一只吊睛白额大虫,且当时刚好是黄昏时分,老虎正当最饿的时候,也是最凶猛的时候,而李逵打的却是几只小老虎,当时正好是上午,老虎已吃饱肚子,毫无防备,显然打虎难度要比武松小得多。通过对比阅读,武松的高大形象在学生的心中矗立起来了。

四、加强教材与学生生活的联系

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教学必须倡导大语文观的教学思想,让学生到广阔的生中去学语文,用语文,使语文和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如教学《火烧云》一文,可布置学生课前观察火烧云的颜色、形状的变化;学习《小镇的早晨》一文,可布置学生去看看自己家乡的小镇早晨有哪些人物?有哪些景象?发生了哪些事?这样上语文课时,由于学生有了生活的积累,他们就会更深入地感悟语言文字的美,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五、加强教材与其他学科间的融合

新课程强调语文学科要打破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厚障壁,要注意学科间的融合。如:教学完《长征》一文,一老师是这样提问的:“同学们学完这首诗,你准备怎样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有的同学说:“我想唱唱《长征》之歌,来表达我对红军的敬佩之情;有的同学说:“我想画一幅画来歌颂他们” ;还有的同学说:“我要写一首诗来歌颂他们。”教师让他们根据自己的需要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这样就把语文与音乐、绘画、写诗结合起来,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六、加强教材与学生课外阅读间的联系

新课程标准要求拓宽语文教育渠道,不但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学,而且还要求学生在课外学`。我们一般是课后推荐读物,以拓宽学习内容,提高阅读能力。理想的教学是把教材作为学生的起点,而不是终点,做到课虽尽,而意无穷,所以要作好“蛇尾”文章。如:《草船借箭》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学生较感兴趣,学完之后,教师可推荐学生再去读一读《三国演义》,进一步了解诸葛亮。

总之,只有我们平时开发利用好教材资源,才能为学生的发展创造广阔的空间。

 

 上一篇文章: 以生活为源泉,拓宽习作渠道
 下一篇文章: 迷失的信任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欢迎各位横塘中心小学网站的网友在线发表个人观点)
  • 会员『丁彩风』于2004-12-21 10:14:05发表评论:
  • 评分:5分
        很好!!!


    查看关于此文章的所有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