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信息技术 编用校本教材
丹阳横塘中心校 胡宁惠
随着现代化教育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的应用越来越成为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我校一直加强班级特色文化校本教材的建设,良好的班级特色文化校本教材日益体现出强大的育人功能。如何让信息技术更好地为编用班级特色文化校本教材服务,从而优化班级特色文化建设,深化班级文化内涵,强化班级文化育人功能,促进学生自求发展呢?我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信息技术与班级特色文化校本教材的整合,取得较好效果。
一、信息技术为校本教材的编写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库。
为了使班级特色文化建设课程化,我校组织教师深入到学生进行调查、分析、研讨,决定把“小诗花”、“鸿雁传书”、“小小周报”、“植物标本”“剪纸”、“花艺”、“儿童漫画”等最具有特色,最受学生喜欢的班级特色文化作为内容,进行开发,编写相关的校本教材。要编写这六种校本教材,就必须占有非常丰富的有关文字图片资料,但是教师的知识是有限的,手头的资料是有限的,时间是有限的,去图书馆一本本查阅有关资料显然是不允许的,再说图书室资料非常有限,不能满足需要。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技术能提供丰富的资料供我们筛选。建立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校本教材编写工作势在必行。
1、建立立网络环境下的校本教材信息库。
为了编好班级特色文化校本教材,教师就利用英特网的超级连接功能建立校本教材信息资源库。如编写“小诗花”班级特色文化就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充分利用儿童诗歌这一形式来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同时展开想象的翅膀,让学生在读诗、写诗、评诗、改诗的过程中,感悟到写诗的灵感来自于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细心观察,感悟到要写好诗,就要认真学好语文,多阅读课外书报,从而注意养成认真阅读和观察生活的习惯。针对这一特点,教师上网搜集“儿童诗歌范文”,“儿童诗作家简历”,“儿童诗与成材”,“儿童诗的特点”及“儿童诗的写作方法”等资料建立素材库。经过广泛搜索,分门别类,筛选精选,整合改写,组成“阅读儿童诗”,“欣赏儿童诗”,“分析儿童诗”,“学写儿童诗”,“朗诵儿童诗”五大部分,形成一个完整的“小诗花”校本教材的课程体系,最终以文本形式呈现。如果没有信息技术为支持,小学教师是无法完成这一艰巨的编写任务。
2、建立网络环境下的校本教材编写交流台。
为了加快校本教材草稿修改的速度和质量,教师就将校本教材草稿编写时遇到的问题,通过在英特网直接与专家对话,与其他老师进行交流探讨,征求学生意见,从而获得宝贵的修改意见,结合各方面的建议,对校本教材草稿进行修改、补充、调整、充实,终于较快较好的完成了修改任务。
二.信息技术为使用校本教材插上了金翅膀。
如果说信息技术为班级文化特色校本教材编写提供有用条件,那么信息技术为班级特色文化校本教材的使用,提供更广泛的舞台。
1、利用网络技术,激发学生学习班级特色文化校本教材的兴趣。
兴趣是积极探索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的最好的老师,它在学习活动中有着催化剂作用,利用CAI课件及其它电教手段结合校本教材内容创造出新颖有趣的动画情景、直观形象的演示情景,融情感性、直观性、多变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为学生营造一个图文并茂、动静相融的教育教学场景,促使学生多种感官接受多种刺激,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校本教材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从而达到‘课尹始,趣亦生‘的境界,这样班级特色文化校本教材就像吸铁石一样,对学生的吸引力越来越大。
2、利用网络技术变抽象为具体,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学生由于受生活经验及知识水平的影响,学习校本教材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多媒体现代化教育技术具有多种感官同步进行的直观效果,能够把教学重点和难点呈现出来,向学生展示学习情景,呈现思维过程,提供丰富的感知、表象,使学生闻其声,观其形,感其情,入其境,学生学得快乐、学得轻松。如“剪纸”班级特色文化校本教材课上,利用多媒体把剪纸过程中学生感到困难的比较复杂剪纸方法进行直观分解演示,学生看后一目了然,很快掌握了复杂的剪纸方法。“儿童漫画”校本教材课上要让学生创作儿童漫画,就运用多媒体播放反映校园新人新事和不良现象的录像片,让学生观察、欣赏、分析、联想、想象,激起创作欲望,集体讨论创作思路,也就大大的降低了儿童漫画的难度。
3、引导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搜集信息,开阔学习领域。
网络本身是一个巨大的信息资源库,信息资源超时空的传递交流着,能为学生提供一个最佳场所,建立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学习环境,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网络汲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构件自己的知识体系,从而学到许多课本学不到的东西,提高综合能力。
如“小诗花”校本教材教学中,学生们学习有关内容后,就上网广泛收集儿童诗歌,欣赏名家名篇朗诵,自己展开配音朗诵比赛,提高了自己的文学素养,激发自己创作的灵感,观察生活写出了比较优秀的儿童诗,有的还发表在《中国少年儿童》杂志上。今年是猴年,老师就结合“剪纸”校本教材,指导学生上网搜索各种各样的“猴图”,从中选出自己喜欢的“猴子”,进行求异求变求新再创作,剪出自己心中的猴子,创作出“百猴图”,作品栩栩如生,深得全校师生的喜爱每个学生从中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三、信息技术为校本教材的实践作品提供了保存和交流平台。
学校开辟了为学生学习校本教材提供的小网站或“学生天地”主页,学生通过“聊天室”、“公告栏”、“留言板”等空间,表达他们的思想、感情,发表他们的作品,展示其才华。开设“文化作品小屋”“班级文化精品榜”“评定交流台”“班级文化感悟”等栏目,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收集学习资料,积淀个人爱好的信息,珍藏个人的成果,抒发自己的抱负,如实展示各自班级的风格特色,而且有利于永远保存学生学习校本教材的实践作品及感悟日记,还为新学期开设类似班级文化活动提供丰富的资料,提供了详实的案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