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新课程一起成长(一)
丹阳市横塘中心校 蒋红军
导语:
1、肖川语——观念改变、行为改变、结果改变、命运改变
2、观念,即思想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概括形象。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教育观念,有的还可能根深蒂固……我们的教育观念应是对教育最有价值的认识。
一、根本性教育观念
1、关于教育的认识
教育 |
外部 |
内部 |
开放系统 |
有序系统 |
社会化(适应社会需要) |
个性化(满足人的生存需要) |
个体的社会化 |
个性主体化 |
共性 |
个性 |
规范 |
创新 |
向心力——规范 |
离心力——进步 |
静、有序、和谐 |
动、活化、丰富 |
工具论 |
人本论(教与学与人的身心发展) |
化人 |
人化 |
概括:
(1)鲁迅说,教育有两个目的:①立国(社会需要);②立人(生存需要)。
(2)因而,形成教育的两大规律,适应并促进社会和人的发展。
2、怎样看待这两种关系,形成了不同特点的教育特点。
中国:先社会性后主体性
西方:先主体性后社会性
谁优谁劣?不宜扬此抑彼,而应彼此调和,相互照应,和谐统一。
3、教育是有明确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
人才的目标 |
课程:(规定“教什么”)(路线、赛马的跑道、成才的两条轨道) |
教材:(规定“教什么”)(教学内容的载体、沟通教与学的最重要的媒体)(不是教师的圣任,而是可以创造加工的东西,是可以个性化解读的对象) |
课堂教学:(规定“怎么教”:教学的方法、策略、模式,讲究具体的技术和手段)。——教师、学生、教学媒介(内容与方法) |
二、几个具体的教育观
1、人才观——多元化
(1)问题:①学而优则仕;②学而优则富;③完人观、全人观(全面发展的人的误读)——依附型人格。
(2)提倡——多元化
①学生个性的丰富性与社会对人才需要的多向性有着天然的适应性(人才没有必需一个样);②花园里的花未必都能一个样(人才没有可能一个样);③策略:多一把尺就多一批人才。
(3)举例:①诸葛亮:人格的完美与事业的失败;②雷锋:科学技术领域外的杰出人才;③韩寒:剑走偏锋的人才(可以接受而不宜过分追捧的人才);④学高力低的老师:有学问,但没有教学问的学问,单从老师这一岗位要求看就不是人才。
2、教育观——化人、人化
(1)前提性认识:①教育的双力;②教育不是万能的。
(2)问题——读书、上学、升学,就是受教育,讲课就是教育。
(3)教育的本质:教学、教化 教养、涵养(提升受教育者真善美水平)
真:科学;善:道德;美:艺术。即德的养成、智的开启、体的锤炼、美的熏陶、劳的创意。
(4)注意:人的素养(即人的全面发展),不仅仅是德育、智育……的简单相加,而且还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交融的统一体。
3、教学观——认知、交往、审美的互动过程
(1)人的知识来源
人的知识来源 |
间接来源 |
直接来源 |
客观性知识 |
个人性知识 |
学科性课程 |
内容上:事实(概念及其体系)——原理; |
研究性课程 |
内容:注重参与过程,内在体验。 |
方法上:模仿、记忆——接受性学习,要求学生统一、规范、准确
教师:传、授、解——知识为中心——灌注性教学——容易形成外压式教学成为“你要学”。 |
方法:问题——信息——思路
教师:引导、激励——以全面发展为中心——由兴趣态度到知识、能力——容易形成内源性学习,成为“我要学”——唯书、唯师,片追重知轻能,保姆式、灌问、简单重复。 |
(2)以知识为中心的传统学习:吸收——储存——再现
以全面发展中心现代学习:探索——研究——创新。
(3)改革:知识——学生的全面发展(三维目标)
教——学
结果——过程
标准化——差异性(丰富性)。
(4)好的教学:满足学生认知、交往和审美需要的教学。
活的教育——激起内源性学习
① 〇 撞击 ——技巧:关注近景动机,
② ?——??? …… 现时快乐
死的教育——单纯的外源性学习——只关注远景动机。
结论:活的教学是撞击学生心灵的教学,死的教学是敲打学生耳膜的教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