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内容提要:课程改革是一项宏大工程。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陈旧的教学模式,学生整天处于被动地应付、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简单重复之中,对所学的内容只能生吞活剥,一知半解,他们怎样成为幸福生活的创造者和美好社会的建设者?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追在眉睫!教育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能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能力,最终达到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一、课题的提出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改变传统数学教学模式,运用课改的新观念,选择以适应课改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达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成为当今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任务。
2、新课程标准中基本理念的需要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学习,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3、知识经济时代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
现代教育教学活动必须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时代的发展对学生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够自主学习,独立学习,是不断发展与进步的个体。
二、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1、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活动是人的特性,自由自在的活动是全面发展人的根本特征”。活动,是主体性生成和发展的机制,人的主体在活动中生成,在活动中发展。
2、心理需求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主要心理因素。没有心理需求的学习为被动学习,要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师应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欲之间创设问题情景。
3、主体性教育理论。教学活动要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和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各项教学活动,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主动参与,才能体现作用,收到 效果。
4、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是一个认识过程,又是一个探索过程,将学生的学习转化为“探索——研讨——创造”,将老师的教学过程转化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的能力培养过程,是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5、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并通过社会交流而发展,应该将学习任务放在真实的任务情境中,使学习者结合实际课题进行学习,并鼓励学习者之间相互交流,取长补短。
三、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特点
1、以培养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独立性为主要目标
“自主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学习时表现出的自觉性、积极性、独立性特征的总和,是从事创造性学习活动的一种心理能动状态。它包括认识的活跃程度、情感的兴奋水平和意志努力的强度。
“自主学习”品质表现为:①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喜欢具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逐步树立学好数学的责任感;②能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③经常能体验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感;④能主动去克服数学活动中所遇到的困难;⑤乐意与同学合作;⑥具有初步的数学“问题解决”的意识和能力。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认知作用
小学生的主体性即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主要是在教师的教育下,学生不是消极地、被动地接受或等待领取现成的知识,而是通过自身积极地、全面地开展内部认识心理活动,主动获取知识,为今后终身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要激发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更要注意促进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
3、注重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合作学习致力于满足学生全面的社会需要,致力于改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真正发挥个人在集体中的作用。教育社会学认为班级学习本身就有社会交往、合作的因素存在,对于创新而言,合作更不可少。创造学理论指出,对一个成功的“大脑风暴”(智力激励)来说,小组技术比个人技术更为重要,因为许多独创性的想法都在小组交往中产生,大部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实例中,小组交往是最基本的因素。
四、自主学习课堂模式的实施策略
1、以生活为基础,创设情境
在数学教学中,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利用数学知识本身的内在美,教师创设丰富的、与学生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学习情境,能使学生如身临其境,提高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深化所学知识,从而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如学习了“元、角、分”的知识后,让一部分学生在教室里充当售货员,另一部分学生充当顾客买东西,以加深对元、角、分的认识。又如,在学习了“24时计时法”后,可让学生用24时计时法或说出自己最喜爱的电视节目的播出时间,或表示出爸爸、妈妈上、下班的时间,这种实际情境,既有感性认识的一面,又有理性认识的一面,可极好地锻炼实践能力,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2、以问题为主线,促进数学思维的发展。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年龄特征、知识经验、智力水平、认识规律、智力水平等因素,抓住学生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根据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实情、实物、实事入手,利用猜谜、讲故事、辩论、竞赛等形式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疑问,激发探索欲望,乐于发现问题,自主学习。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可以这样设计。师:有2个苹果,平均分给小明和小刚,每人分到几个?请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苹果个数。学生很快伸出一个手指。师:如果只有一个苹果呢?这样,学生一下子被懵住了,有的学生会用半截手指表示,问他表示什么意思,他说表示“半个”苹果。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半个”吗?学生这下子可真被难住了。这时,一种新的数(分数)的学习,伴随着学生自身的情感成为他们自己学习的需要。
3、以合作学习为基本形式,强调学生的数学交流
团体动力学说表明,通过团体成员间交流合作,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对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达到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的目的,其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合作交流的常见形式是小组讨论,它最有助于使学生处于“放松的警觉状态”,对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空间至少在客观上创造了条件。小组合作交流学习需要选择恰当的内容、时机和方式。然而,讨论前先独立发挥每个个体的积极性,对提高合作交流的效率起着决定性作用。因为经过独立思考,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解决有了自己的见解,于是他就有话可说 ,这样极易形成良好的讨论模式,从而提高讨论的效率,促进学生的数学交流。
五、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操作流程
1、准备阶段(问题情境)
准备阶段即设置问题情境,就是把学生置于研究现实的、未知的问题气氛中,使学生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学习数学。教师可以创设诸如故事情境、动画情境、游戏情境 ……,可以设计“悬念”,设计“疑问”,设计“障碍”,引发学生的认识冲突,使学生处于一种主动、活泼的能动状态,触发学生弄清事理的迫切需要。
2、探索阶段(建立模型)
建立摸型是指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探索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模式。
①自主探索
根据问题的不同类别,学生灵活采用各种方法对新问题进行独立探究,多向思索,如阅读、操作、尝试等。
②小组讨论
四人小组对探索结果进行交流,教师深入倾听或参与讨论。开展小组讨论的目的是为全体学生提供更多的课堂参与机会,培养群体意识和活动能力。
③组织汇报
小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引导各小组提出不同想法,鼓励发散思维。
④集体归纳
学生自由发言,对全班已有各种意见进行归纳。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恰当氛围,让学生自由地、开放地归纳总结。
⑤充分验证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验证结论,培养思维的严密性和科学求实的态度。
3、深化与评价阶段(解释与应用)
这一阶段是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达到学以致用。
①独立应用,反馈提高
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自学选择解题方法,然后小组互查,汇报情况。
②自主交流与集体评价
学生在小组中回顾所学知识、技能,核对自定目标,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然后集体评价。
③质疑
引导学生引申、推广所学的教学问题,把问题的探索和解决的过程延续到课外和后继学习之中。
六、自主学习案例
课题:分数的基本性质
1)创设情境
问题:出示学具——同样长的、标有等分线纸条若干,分别用分数表示阴影部分。、、、、、,从这些分数中,你可以发现哪些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
(1)分数的大小怎样。 (2)怎样比较出分数的大小
2)建立模型
(1)分成4人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探索大小相等的分数的分子、分母变化有什么规律。
讨论后归纳:
分子、分母扩大或缩小的规律相同。
(2)操作:学生通过学具操作,观察、比较分子、分母的变化规律,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验证。
(3)讨论,设计形如,让学生交流讨论。
(4)验证:运用“商不变性质”进一步论证。
(5)完成“分数基本性质”这一数学模型的构建。
3)解释与应用
七、效果分析
“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与交流、探讨而得到的。教学实践表明,有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有利于学生愉悦地接受知识。教学中,学生的自主探究不是在教师指令下被动进行的,而是通过自我去发现、验证。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又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自主学习”教学模式,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真正学会求知,并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学习能力。学习体现自主,才能有效地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他们将是“知识探索的导航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