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数学
新颁布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学生的数学内容应当是现实的,富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基于以上课改目标及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我认为在教学中必须加强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之间的联系,贴近生活教数学是一种不错的方式。
一、创设“生活情境”,引入数学问题
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数学问题,我们可以寻找教材中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的切入点,将其引入课堂。
如教学三年级“两步计算应用题”时,教师可从学生购买文具的情境引入:“星期天,张敏妈妈给他15元钱,买钢笔用去8元钱,买笔记本用去2元钱,张敏还剩多少钱?”同学们一听到这熟悉的人和事,就非常感兴趣,自然地把注意力集中到课堂内容上来。
又如教学“圆锥的体积”《人教版第十二册》时,首先用多媒体显示曹冲称象的故事,然后教师问:“你有办法知道一个圆锥实物的体积吗?能否从上面故事中得到一点启示?(如将圆锥浸入水中测量等)这些间接测量的方法对生活中所有圆锥形物体都行得通吗?”再结合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联想到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比如:晒谷场上的圆锥形的小麦,土地上的圆锥形沙堆-------)是不是所有圆锥形物体都可以这样间接测量?从中感悟间接测量的局限性,既让学生清楚了探索圆锥体积公式是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需要,也由此产生探索心理。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这里给学生提供的生活素材都是非常熟悉或曾经经历过的,学生充分体验了数学从生活中来,解决的正是与我们联系密切的生活问题。
二、 捕捉“生活现象”,探究数学问题
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材的教学内容,捕捉生活现象,使学生能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主动探究数学规律。
例如,在教学“165 - 97”的简便算法时,可先出这样一道题目:“张叔叔去商店买了一件价值97元的衬衫,他原来口袋里有165元,买了衬衫后还剩多少钱?”在大部分同学细致地计算时,有一个学生非常快地报出答案应是68元。这道题是学生经常接触的现实生活中的实例,他是这样想的:一件衬衫97元所以只要付给营业员一张100元就够了,营业员找给他3元,加上另外的65元,所以还剩68元。这样就没有必要教师苦口婆心地去讲解:165 - 97 =165 – 100 + 3“多减了几就再加几”的道理,而学生理解起来也轻松自如。这样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再次体会到了数学知识与生活的息息相关,体验到数学的内在价值。
三、 走进“生活天地”,解决数学问题
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常常是整合着各类信息而综合显现的,在教学中我们可利用一些实践活动带领学生走进“生活天地”,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从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可以先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你见过或认识的人民币有哪些 ,再模拟购物这一生活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买卖东西”,通过看商品的标价、付钱、找钱等活动,使学生初步学会人民币的单位,懂得爱护人民币和节约用钱的道理,既加深了对人民币的认识,同时也掌握了一定的生活技能。
又如,秋游前先让学生算一笔帐:本班学生有23个同学去划船,大船每条可以坐6人,租金10元;小船每条可以坐4人,租金8元,如果你是领队人,准备怎样租船?请写出租船的最佳方案?对这样的现实问题让学生特别感兴趣,很快便得出答案-------
总之,教学中将单调枯燥,呈现形式比较单一的并与现实生活完全脱节的教学内容,变成富有现实性、生活性的内容,让数学内容走进儿童的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数学,一定会增进学生对数学的亲切感,激发学习兴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