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让课堂涌动生命的活力
 您现在的位置: 丹阳市横塘中心小学网站 >> 横小在线 >> 教师在线 >> 教师论文 >> 小学语文 >> 正文  
  对话,让课堂涌动生命的活力           
[ 作者:丁彩风    转贴自:丁彩风    点击数:70    更新时间:2004-12-21    文章录入:丁彩风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对话,让课堂涌动生命的活力

横塘中心小学   丁彩风

  《新课程标准》告诉我们: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存在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形式而无实质性交往发生的教学是假教学。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性意义建构,它不仅是一种认知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主体的突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上课不是单项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然而,在平常的教学中,仍然存在着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现象。课堂教学一板一眼,教师怕课堂中出现节外生枝的问题,影响教学进程,于是就不敢让学生质疑、讨论,生怕完不成教学任务。长此以往,学生的个性、灵性就得不到张扬,更谈不上创新精神的培养了。创设对话型的语文课堂教学,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轻松愉快地获得知识,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灵性。下面谈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体会。
    一、在教学过程中,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现代型师生关系。
  平等互动的教学关系,从根本上说是学生尊敬教师,教师也要尊重学生在交流过程中的自觉性,自主性,创造性和学生的独立人格,这是对话型的语文课堂中最基本的,也是最突出的一点。既是教师与学生相互最起码的态度,也是课堂交流的前提。
  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打破束缚学生的所有枷锁,建立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学生理所当然的应该尊重自己的老师,但教师也应尊重自己的学生,因为师生在人格上,在知识面前是平等的。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教师也应虚心地向学生学习不了解的知识,以及对新鲜事物的敏感、好奇心,和永不满足的求知欲望。只有这样,师生之间才有可能真正形成一种平等、和谐、宽松、融洽的课堂教学环境,形成平等对话的局面。教师放下尊者的架子,体验到一种心灵的自由和丰富,享受与学生平等对话所带来的自由轻松,教育教学活动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的过程。师生关系是融洽的,心里是相容的,所有精力都被用在共同达成的教学目标上。
  二、创设情景教学,营造师生能动的对话氛围。
  在美国有这样一堂课:老师宣布考试分数后,发现学生垂头丧气,便说,
如果想加分数,就给10元,前提是学生只能是白种人。学生听了都愤怒地喊叫起来,有的还把课本、书报扔向这位老师表现抗议。老师用早已准备的盾牌来抵挡,并用水枪向学生扫射。当学生们坐下歇一歇时,老师严肃地说:
刚才就是当年黑人领袖马丁. 路德反对种族歧视,组织示威游行的情景再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俄这方面的内容……  
  有人说这堂课是成功的,因为它是把学生带到情境中去实践、体验、探究的教学过程,是让学生去体验和领会知识形成的过程,让知识恢复了生命,引导学生了解不少内容。语文教学,应当是一次次生命的对话,是孩子们内心情感的真切流露,是他们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如《第一场雪》采用虚拟
雪后小记者采访生活情境的教学,以小记者采访为经,以广大学生扮演各类人物角色为纬,双线互动,完成了本课教学任务。主要步骤:
  ①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三名小记者从教室外走进。一位记者:老师您好,我是来自南方的一名小记者,听说你们这昨天刚下过一场雪,专程赶来采访,行吗?
  
记者采访,品味意境
  采访主题一:这场雪来得快吗?
  采访主题二:这场雪下得大吗?
  采访主题三:这场雪下得实吗?
  采访主题四:这场雪下得好吗?
  采访主题五:亲眼看到这么大、这么美、这么好的雪,你心中还联想到什么?
  学生通过模仿各种角色对这5个问题的回答,完成了对课文情境的体验。启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生的主体意识才能被唤醒,学生的身心潜能才能被引出,新的思想在交流中产生,学生的创新火苗在碰撞中点燃,才能出现师生能动的交流氛围。语文学科涉及面广的特点决定了选择学生参与形式的更为灵活,例如:讲到辩论赛时,可以组织学生举行一场辩论赛;讲到小制作时,可以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发明、创造,并且引导学生写论文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教师在教学中,精心设计,悉心指导,做到形式上不拘一格,内容上不断丰富,思想上大胆创新,就一定会使学生在教学参与中闪出创新的火花。
  我国传统的教学方法以
接受式最为突出,学校把学生关在狭小的教室里,学生看老师面孔,听老师说教,教学模式成了传递-接受式循环往复。而有些教师又以牺牲大多数学生的发展来换取个别学生或少部分学生的应试能力提高,要改变这一局面,关键是要彻底更新师生观念,在活动中进行教学相长。只有把学校的小课堂与社会的大课堂联系起来,充分利用现代电教手段,把大自然社会生活搬到课堂里或是教师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到工厂、部队去,到社会生活中去体验。使学生课内所学、课外有用;课外见闻,课内升华。在这样的内外交流过程中,课堂变大,学生变得有活力了,学习能力也会提高,教学的效率也会随之不断提高。
  三、改变单项的授课模式,让对话教育走进课堂。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就经常用对话的方式引导学生领悟真谛。例如,他的一位学生因自己读不好书极为苦恼,于是去问老师苏格拉底,苏格拉底没有正面回答,只是叫人打来一盆水,放在这个学生面前,问:
这水里有什么?学生讲:我没有看到什么呀!。当学生的脸贴近水面时,苏格拉底猛地把学生的头压到水里,这位学生只能拼命挣扎,苏格拉底放开它,问:头在水中,你最渴望的是什么?”“我最渴望呼吸新鲜空气。学生气喘吁吁回答。是呀,只要你向渴望呼吸新鲜空气一样读书,那书一定能读好。苏格拉地微笑着说。虽然说苏格拉底的行为在现今的教学是不可取得,但我们在教学中能不能借鉴苏格拉底的对话教育,走下神坛,成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援助者、引导者。在对话中,教师和学生都成为课堂上知识的探究者,并构筑其共同探讨的平台。
  要改变教师教,学生听的单项授课模式,教师必须既是教者,也应是学习者,学生既是学习者,也应该是施教者。他们共同对整个成长负责。把对问题的讨论引入语文课堂教学,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较好的形式。师生之间可以围绕问题相互学习讨论,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学习讨论,变单项为双向、多向交流模式。教师只是以普通发言者身份参加,与学生一起切磋,必要时作些启发,解释和评论,教师有备课采集信息的责任,尊重和保留尚有争议的意见,即使学生的观点有误,也可改他们以各自无修正完善的机会,而不是一棍子打死,这样就可以从根本上改变长期以来教师向学生
奉送真理的状况,而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学生体验到创造发现的快乐。例如:一教师在上《落花生》一课时,以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辩论:现代社会,你想做苹果那样的人,还是做花生那样的人?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分成花生组、苹果组,实话实说,旁征博引,智慧的火花不断闪现,潜能得到充分发展。如花生组:花生外表不好看,可是很有用。而苹果外表美,可内心不美。”“华罗庚、童第周出生在一贫如洗的家庭,但他们出国留学后还是回到祖国工作,无私奉献,他们是落花生的代表人物。苹果组:我们苹果有水分,不但外表美,内心也美,而花生一点水分也没有。”“华罗庚、童第周不表现自己,哪里有人发现他们?总统不表现自己,能当上总统吗?”“我们各有各的长处,花生内在美,苹果外在美,合在一起不是两全齐美吗?这是多么精彩的一段对话。通过创设这样的对话氛围,学生的思维碰撞出了智慧的火花 ,个性、灵性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总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努力营造和谐、平等、民主的氛围,通过创设对话型的语文课堂,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从单纯的
听者”“答者的角色中走出来,成为问者论者,鼓励学生敢于提出不同见解,定能提高语文课的实效性。

 上一篇文章: 重 温 旧 梦 亦 是 馨——语文性质再解
 下一篇文章: 以生活为源泉,拓宽习作渠道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欢迎各位横塘中心小学网站的网友在线发表个人观点)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