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 温 旧 梦 亦 是 馨
——语文性质再解
江苏省丹阳市横塘中心校 顾伟霞
在新课改浪潮的冲击下,人们对语文的课堂教学进行了研讨,出现了好多新理念、新模式、新方法……说法各不相同,意见各不统一。让我们将新课标对语文的诠释再重温一遍吧:“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它揭示了语文最本质的特点,即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有它自身的特点,我们不能丢其本质,而荒自己园、肥他人田,语文就是语文!那么,应该如何把握语文的课堂教学呢?
一、语言文字的训练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这段话明显地告诉我们语文课离不开语言文字的训练。这个观点早在1991年就提出了,要求把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或“听说读写训练课”,从而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什么叫训练?叶老曾这样说:“为使学的东西变成他们自己的东西。”在这里,叶老虽然没有揭示“训练”的内涵,但却道出了“学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东西”必须通过训练的基本观点。
且看下面一节课的课堂实录:(《小松树和大松树》第三小节)
师:小朋友们,风伯伯怎么说怎么做的?自己找找看。
生:风伯伯说……。风伯伯是这样做的,它摸了摸小松树的头。
师:联系自己想想,被人摸头是什么感觉呀?
生1、:觉得很舒服。
生2、:,觉得心里面都暖暖的。
师:说的真好!那带着这种感觉一起来读读风伯伯的话吧。
学生读,相互评价,听一听有没有读出风伯伯的和蔼可亲。然后再读。
师:请小朋友看图,大松树和小松树究竟谁高呢?小松树为什么能看的很远?
请用“因为……不是……而是……”连起来说一句话。
生1、:因为小松树在山上,不是它长得高,而是大山把它托起来的。
生2、:因为小松树在山上,不是它长得高,而是它站得高。
师:小朋友说得真流利、完整!接下来请同桌的小朋友们分角色读一读吧。
以上的教学片断融合了对学生进行听、说、读的训练。其实,语文训练的面很广,包括听、说、读、写,以及贯穿其间的思维。当然,训练要讲求科学性、阶段性、全面性、趣味性。特别是语文性,要充分利用课文资源,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创设训练契机,为学生搭建学习语文的平台。
二、语言魅力的体验
记得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说过:“语文除了工具性和丰富的人文性特点外,还有一个本质的特点——审美性。”这里的审美性就是指语言外在魅力的显现。
中国的语言是世界上内涵最丰富的语种之一,它是一个民族精神生活的全部历史的反映。它承载着祖国和民族的思维方式、思想感情,承传着祖国绵延不绝的文化,具有深刻的内涵。而如何引领学生走入语言世界,领略语言的无穷魅力,提高学生鉴别、体会、欣赏语言的能力,将是语文课的重要内容。
1、推敲体验。凡是古今贤文,无不是经过作家斟字酌句地推敲写成的。课堂上,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品味文中的用词用句之妙。如古诗《游园不值》诗句“应怜屐齿印苍苔”中的“苍苔”一词,为什么诗人不用“青苔”?“苍苔”和“青苔”有什么区别?通过对比使学生知道了诗人友人家门前的青苔不仅青翠,而且范围很广,可见他的友人十分爱惜花草。只一字之差,意思就不同了。这样学生很自然地就体会到了汉语言的丰富和妙趣。
2、朗读体验。朗读是学习语文最好的方法。教师要创设各种情景让学生读,采用各种形式让学生读,让学生充分地读、细细地读、美美地读。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的安玉颖在教学《白鹭》一课时有这样的一段教学:
师:让我们追随白鹭,一同走入它的生活。请同学们细细地读6到8小节,好好体会一下。
学生自由读课文。
师:哪段描写的景象最令你心驰神往?
生:第7自然段令我心驰神往。因为我觉得这时的白鹭姿态优雅,一副悠然自得的神态。我很喜欢。
师:你很会体验!那你能美美地读一读吗?
学生读,其他学生评价,再让别的学生读。教师相应点拨。
师:(放音乐)配上音乐,试试看你能读得更有味道吗?
学生很快进入情景,读得很投入,动情。
这位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完全从品味语言文字的角度来引领学生欣赏。利用图片、音乐,以及教师本身语言的渲染等手段,让学生美美地读课文,体验课文内容。并展开丰富的畅想,充分感受到了语言文字的美。
三、语言内涵的挖掘
语文较其它学科而言,有着更为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的内容反映的是变幻多彩的社会,丰富多彩的人生情趣,深远广博的人类文明。离开了人文的文章就不再是文章,离开了人文的语文也不再是语文了。如果舍弃了人文精神,就是舍弃了语文的灵魂。王丽在我的教育梦中这样说:“语文课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教给学生某种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它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者灵魂、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情感、情趣、情操。影响学生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成为价值观和人生观。
语文学习为陶冶学生的情趣,净化学生的心灵提供了有力的凭证。课文以深刻的思想,生动的形象反映生活,揭示人生的真谛,赞颂真善美,鞭鞑假恶丑。往往以一种无法抗拒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维,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挖掘语文的内涵,使其感受到丰富的人文特性。
1、培植美好人性
学生通过阅读经典作品来启迪心智,陶冶情操,塑造人格,丰富人文素养,夯实人性根基,培植美好人性。《钱学森》讲的是钱学森放弃国外优厚的待遇,回国研制导弹的事情。学习中要让学生从字里行间所描写的钱学森身上看到一股浓浓的爱国之情,从而激发自己的爱国情怀。《悲壮的一幕》讲的是科马洛夫在生命的最后2小时与亲人分别的场面,在情与景的交融中让生体会到生死别离的痛苦,感受到科马洛夫人格的伟大。从而为学生奠定优秀的人性基础。
2、充满人性关怀
课堂上,教师对待学生的每一个问题的提出或回答,都应用充满欣赏、鼓励、尊重的态度。即使说错了也不要盲目批评、冷眼相对。因为激励性语言如催人奋进的号角,鼓舞人心;因为希望别人赏识是人的本性;因为师生应该互相尊重。也许你的一次微笑,一声“慢漫说,你能行!”一个摸头的动作,都会给学生带去宽慰和自信。而这些美好的感觉将影响他们的一生,使他们终身受益!
语文,是一个博大精深、包罗万象的学科,其工具性、审美性和人文性是其最具特色的一面。它的终极目标从微观上来谈是指向个体生命内部的,是指向灵魂的洗礼;从宏观上来说,是指向一个民族自身文化的熏陶与传承,为后人构建心灵的框架。真是意义深远、责任重大!而我们只有从本质上把握它,才能使语文教学有血有肉、有情有趣、有滋有味……在日新月异、花样倍出的课改时代,我们要保持冷静、守住“真身” 。因为“旧梦未必陈旧,旧梦才有温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