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丹阳市横塘中心小学网站 >> 横小在线 >> 新课程在线 >> 新课程标准 >> 正文  
  语文课堂,怎么了?!           
[ 作者:顾伟霞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47    更新时间:2004-12-29    文章录入:顾伟霞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讨论]语文课堂,怎么了?!

 

八十年代,我们提倡“师者,传道解惑授业也”,强调以教师为主;九十年代初期,我们提倡“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讲究方法为主;九十年代后期,我们提倡“学生是课堂的第一主人”,注重以学生为本;到了现在,我们语文课堂上所追求的似乎愈来愈多:关注人文情怀,突出师生、文本间的对话构建,把课堂的时间还给学生,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等等。而事实上,我们很多的语文课堂越来越似是而非,越来越云里雾里————

之一:只读书倒不如不读书

曾听过这样一节语文公开课。整整一堂课几乎都是学生的读,且不乏读书的丰富形式,有齐声读,有单个读;有默读,有放声读;有合作读,有表演读。可谓书声琅琅。但遗憾的是,课堂上却听不到学生读书后的困惑,读书后的收获,更听不出学生第一次读与最后一次读的变化,从始至终,学生更像是一台读书的机器,任由教师摆布。显而易见,这样的读已经违背了我们提倡个性化阅读的初衷。尽管“我们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替代学生的阅读实践,”但这样的阅读实践应贯穿于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与情感活动之中,应使他们加深阅读的理解与体验,从而通过这样的阅读能有所感悟和思考,能受到情感的熏陶,享受语文所独特的审美乐趣。

所以,在准备让学生读书的时候,不妨问问自己,为什么读,怎样读?不妨问问学生,你读懂了什么,你还想知道哪些?因为学生阅读的过程不仅仅是接触、感受语言,更重要的是学会阅读中的欣赏与评价,只有这样,我们的阅读才能拓展思维空间,才能读有所得,读有所乐。

之二:尊重不等于放弃

新课标里有这样一段文字:“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于是,我们的语文课堂也因此变得“异彩纷呈”:在教学《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苏教版十一册)一文时,有学生这样评价聂将军,日本人残忍地杀害了我们无数的同胞,甚至是婴儿、孕妇,但面对两个日本孩子,聂将军却将祖国的深仇大恨抛之脑后,实是不该。或许孩子的理解可以宽容,但想不到我们的教师却称赞这样的说法,鼓励孩子有创新精神。再如,在教学《落花生》(苏教版第九册)一文时,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说说应该做怎样的人”时,有学生说要像落花生,做有真才实学而不图虚名的人。有学生认为应该像桃子、石榴、苹果,做“风度翩翩”的人才。学生答后,老师这样小节:“同学们说得都很对,都有道理。希望在今后的生活中,或做像“落花生”一样的人,或做像“桃子、石榴、苹果”一样的人。”可这样的小结语不得不引发我们对于文本价值取向的思考。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决定了它的特有价值:“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课标》语)文本总会表达出作者一定的思想感情,教师如何理解、把握,关系到学生在阅读实践的过程中将汲取到什么样的“精神食粮”。做像桃子、石榴、苹果一样的人,既华丽又实用,这并没有错。问题在于这并非是文本的价值所向,应该看到“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但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又是多元的,我们在尊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时,更应该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诸如做像落花生一样朴实无华、不图虚名、默默无闻的人,做像落花生一样对社会有用的人,这些人文精神绝不会因为时代的发展,而失去它自身的价值。

像这样的课例枚不胜举。所以,有必要说这样的话:当我们在语文课堂上一味关注人文情怀,一味尊重学生的举手投足时,请不要忘了“尊重不等于放弃”!

之三:动态生成离不开精心预设

何谓预设,什么叫生成?语文教育专家高林生先生这样解释:“预设,其实就是根据学生发育、成长大系统的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事先计划和设定的提供正确调制信息的渠道和内容;而“生成”的本质是在与预设相同的大系统之下,在学生的学习进程中,因学生与文本、教师、同学之间的信息交流、碰撞中而生发出来的反馈信息。”

我一直以为,有什么样的预设就有什么样的生成。“对教师而言,我们一方面要努力提高预设的科学性、包容性,竭尽全力准确地预测教学进程中,随时可能遇到的生成,做到有备无患;另一方面,我们要努力提高自己识别、选择生成是良是莠的能力,以及面对不良生成及时、准确地产生和发出正确的、符合客观规律的调制信息的本领。”

究竟怎样预设,预设什么?我曾经在一篇文章中这样表述:预设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它是指教师在钻研教材的过程中,由自我的兴趣、爱好、生活体验及人生经历而对文本进行独特的处理与浸润,从而赋予文本灵性,实现教师自身的人生价值。我提出了这样的四个观点:预设文本,预设学生,预设资源,预设课堂。仅以《九色鹿》(苏教版第八册)一文为例,它说的是一个民间故事:九色鹿救了一个落水人,落水人发誓永不说出九色鹿的住处,但在金钱的诱惑面前,落水人背信弃义,出卖了九色鹿。最后受到了惩罚。

这个人就是文章的主人公调达。这个“调”字究竟该怎样读?很少有人钻研过。有的以为这里读“调”(diào),有的觉得应该读成“调”(tiáo)。 而实际上这里的“调”字应当读作(diào)。我们知道,中国人起名字是很讲究的,它都会蕴含着某种意思或者意义,又据相关资料记载,这个人物的名字原来称作(diāo)达。“调(diào)达”可以告诉我们什么,它喻指着调集、达到或到达。再深一层次,即为调集什么(军队)而达到什么(捕捉九色鹿)目的或到达哪里(九色鹿的住处)。所以说,理解了这个“调”字,就会对文本的整体有了充分的把握。

“语文课越教越难教!”如果你也为此迷茫彷徨过,你不妨和我一样静心问问自己,语文课堂,怎么了?!



----------------------------------------------
当梦幻飞扬的时候,当理想轻舞的时候,我来了!带着甜甜的笑,带着烫烫的心。我终于来了!
 上一篇文章: 小学语文教学不能玄而又玄
 下一篇文章: 再次感悟人文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欢迎各位横塘中心小学网站的网友在线发表个人观点)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