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符号在课堂中出彩
丹阳市横塘中心小学 严云霞
〖案例〗
在教学《小括号》一课时,我从学生日常课间活动入手,创设了“学生分小组进行各项活动,然后要算共有多少人?”的活动情境,学生在观察、叙述的基础上,列出了连加的算式:3+2+4=□。针对这一算式,要求学生进行计算,学生一般都是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还有学生别出心裁地先将后面两个数相加。此时,我便顺应着学生的思路,另外在一边写上算式,说:“小朋友,你能在算式上添上个自己喜欢的符号写在算式上,看到这个符号,你就知道要先算后面的两个数相加。”
问题一提出,课堂上顿时静了下来。学生们个个歪着小脑袋,眼珠子转来转去,陷入了思索的状态。大约过了两分钟,有一个学生举起了手,信心十足地说:“我可以在2+4的下面划上一条横线,我一看到横线就先算横线上的两个数相加。”我立刻给予肯定:“行啊!我们鼓掌向你表示祝贺。”我追问:“你是怎么想到的?”这位学生激动而又有些慌乱地说:“在算连加时,在先算的两个数下面画横线,我就想到了在它们下面画横线。”好一迁移、灵活变异,学生的发明力量可不能小瞧啊!有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其他学生也个个跃跃欲试。有学生说:“我可以在2+4的下面画上一条波浪线,我一看到波浪线也就知道先算波浪线上的2+4=6。”“对啊!大家看,发明不难吧!他们都成功了,你们不想试试吗?”由于前两位学生成功的尝试,其余学生都受到了鼓励,一个个小手举得高高的,争先恐后地回答。有的学生说:我可以在2+4的两头点两个点;有的学生说:我想在2+4的两头画上五角星;还有的学生说:我可以将2+4用一个小圆圈圈起来。“好极了,你们的发明都过关了。”这时,有一个平时不太作声的小女孩也举起了手,从她的眼中透出不自信。我便请她站起来说。她声音微颤,不自信地说:“老师,我在2+4的两头画上两朵小花,看到这两朵小花,我就知道要先算后面的2+4。”她刚说完,同学都不约而同地鼓起掌来。我也由衷地赞叹:“哎呀,你真棒!你的符号真是又特别又美。你能上黑板上来画一下吗?”这位小女生面带微笑,信心十足地画出来两朵小红花。学生们想出了种种办法,创造欲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我说:“小朋友,你们创造了各式各样的符号,真是漂亮极了!但是这些符号只有你自己才能看懂,怎样才能让大家都懂,都会用,很早以前有一位数学家也发明了一个符号,它就是我们在语文课中早就见过面的老朋友‘小括号’。如果我们要先算后面的两个数就加上个小括号。那你们的发明就珍藏在自己的心中。”这样,我就很自然地引出了小括号,至于它的用处,有小括号的题怎样计算,也就不需赘述,问题迎刃而解。
〖反思〗
一、让符号激起学生对生活的体验
新制订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同时也指出:“要让学生亲自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运用的过程,学习生活化的数学。”
一年级的学生尽管刚刚开始学习数学,但在生活中或多或少都已积累了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教学中就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从学生日常的生活、活动出发,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理解数学。要努力挖掘数学与生活的有关联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就有数学,数学并不遥远,跟我们的日常游戏活动也有着密切的关系。本片断就是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积累,展开合理的想象,创造出各式各样的符号,为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展开有意义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现实的情境中学习小括号,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一年级的小朋友感受到数学就是从生活中来的,教师要注重挖掘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努力在生活中寻求数学原型,将它作为数学的情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意识到我们在平时的活动中也在学数学,经历了将现实活动转化为数学知识的过程。
二、让符号体现学生对学习的探索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该把数学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探索数学的奥妙。在本片断中,教学不是把教师的理解、感受、要求强加给学生,而是设计了“小发明”这一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充分自主地去理解、去发明,提出自己的认识见解,带着目的要求自主地探索解决的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始终以一种“我是小发明家,我能行,我要解决这个问题”的态度学习,自觉自愿地寻求方法,而没有丝毫的被老师要求去这样那样做,真正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学习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自己发明创造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了自主学习的成功体验。
三、让符号展现学生对数学的理解
《新课标》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有个性才有创造力。在本教学片断中,学生们为了解决要先算后面两个数相加,发明创造了种种标记。有的是画横线,有的是画波浪线,有的是画点,有的是画五角星,有的是圈圆圈,更有个性还有画上两朵小花。要进行创造,一年级的小朋友首先要避免从众、跟随,思考问题要有独特性,往往很多学生都好模仿,难以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而在这个片断中,有很多学生都提出了与众不同的想法,总有新想法、新设计很独特,属于创新意识的基本表现。儿童对数学的理解是稚嫩的,不成熟的,但同时这种理解又是最具个性的,珍视这种最初的朴素思考,并抓住契机及时引导,不仅能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数学的理解,保护儿童参与学习的热情,使其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而且有利于他们相互启发,培养开放、创新的品质。不同的学生有自己不同的见解,对同一知识的不同理解,也体现了“人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这个观点。
四、让符号引领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学生的学习情感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新课标》中提出:教师在教学时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学生在发明创造的过程中,信心十足。但还有一个小女生自信不足,但她的想法又是那么富有特色。每一位学生成功的回答,都得到了老师的肯定。而且个别学生的成功尝试,成功的愉悦,也是别的学生学习、羡慕,鼓动全体学生动起来、学起来的动力。特别是对于自信心不足、性格内向,学习上有些困难的学生,鼓动学生之间互相影响,互相感染,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形成学好数学的信心,使学生经常有成功的愉悦感,从而形成对数学的浓厚兴趣和喜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