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在农村小学大有可为
他山之石,可以镂玉
时间:2004-11-2 14:12:06 来源:文渊多媒体 作者:常州市雕庄中心小学 钟震宇 陶建平 阅读38次
新课程给基础教育注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作为新课程一大亮点的综合实践活动,集中反映了新课程所倡导的基本理念。它在学习内容的开放性、学习时间的灵活性、学习环境的扩大化等方面都对传统教学提出了挑战,尤其对广大农村小学而言,无疑是一个严峻的考验。综合实践活动是“无本”课程,这使得师生摆脱了课本的束缚;同时,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课程意识,而这恰恰是大多数农村小学教师所缺乏的。传统教育的惯性和农村家长朴素的观念是希望孩子好好学习、听老师的话、取得好成绩、跳出“农门”。教育评价的滞后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这一非考试课程的实施。 常州市雕庄中心小学是一所农村省级实验小学,学生主要是当地农村居民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校的整体状况是学生不如城市孩子那样见多识广,教学设施不如城市学校先进、完善,家长素质与意识远不如城市家长,教师培训也与城市学校存在着不小的差距。 但是,农村学生所处的环境、教师群体的协作氛围、学校与社区的融洽关系等,恰恰也是城市学校所欠缺的“资源”。当城市孩子生活在狭小的居室中,面对繁华街市闪烁的霓虹灯,只能通过图像或公园认识鸟虫和花草,常常通过网络或书籍与人交流的时候,农村广阔的田野正向孩子们敞开博大的胸怀,鸣禽、野花、小草、飞虫与孩子们嬉戏,沃野的耕耘、果园的丰收展示着绚丽的色彩和动听的音乐,和睦的邻里、众多的同伴让孩子们不懂得孤独……因此,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富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资源,成为雕庄中心小学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有益尝试。 激活教师的课程意识基础 教育课程改革强烈呼唤教师的课程意识,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及其价值决定了它更加强调教师课程意识的重要性。只有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课程开发和利用,才能有效地保障课程的实施,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也才能在辛勤的探索实践中感受到专业发展的快乐。为此,学校积极引导教师将理论学习与分析校情和地方教育优势资源相结合,发动教师自愿申报项目,填写教师信息卡,鼓励教师主动应对挑战;分别聘请班主任、学科教师、少先队辅导员等不同人员担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专任教师。同时,吸收所有有志于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师一起出谋划策、协作指导,倡导教师进行团体指导与协同教学;组成由副校长、教导主任、教科室主任、艺术、信息技术、英语、心理教研组长等为核心的智囊团。综合实践活动往往涉及众多学科,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式,离不开教师的协作支持,跨学科教师或有着多种爱好、态度亲切的教师自然大受欢迎。我校每逢双周一组织教研活动,智囊团成员和专任教师全体参加,其他教师自愿加入,大家互相学习、交流经验、吸取教训。教师们逐渐增强了课程意识,处处留心,学会从学生的学科学习、校园生活、社区环境中捕捉课程的生发点,把农村生活中司空见惯的资源与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整合起来,创设有利于学生获得亲身体验的实践情境。 学校有一个不小的植物园,有一块专门供学生劳动实践的土地。秋天到了,学校“红领巾”植物园的甘薯渐渐成熟了,在一次参观植物园的活动中,这片绿色植物引起了三年级同学的极大好奇,甚至有学生私自挖起来看一看。甘薯与学生的生活比较贴近,他们常常可以在街道、市场看到烘甘薯、生甘薯、粉丝等出售;许多家长、教师对甘薯比较熟悉,能为学生的实践活动提供广泛的支持与有效的指导。以甘薯为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有利于调动学生动手、动脑、观察、访谈、计算、合作等方面的综合能力,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尝试、总结。由此,我们决定利用身边的甘薯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这一活动主要包括这样几个步骤: 1.调动兴趣,劳动体验——挖甘薯。全体学生热情高涨地参与了这一活动,植物园内响彻着同学们的欢声笑语,许多同学还在家长的指导下获得了更深层次的体验。 2.趁热打铁,实践制作——做甘薯食品。将甘薯的处置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继续动手尝试,回家之后聘请家长作指导老师,利用一周的时间,在家长的指导下制作自己感兴趣的甘薯食品,如烘甘薯、汤甘薯、烤甘薯、蒸甘薯、甘薯粉丝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充分探索、体验,联系生活实际提出想要探究的有关问题。 3.参观访谈——体验劳动的价值。带领学生参观甘薯加工厂,让学生了解利用甘薯制作淀粉、粉丝、薯片的方法与过程;把学生带进甘薯种植园,对农民进行访谈,了解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