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描之美牵引全面
,同一年级大部分学生作品中的形象大体相仿、如出一辙,极大部分学生在不同阶段中其作品中的形象也基本一样。主要表现为:①作品中的形象基本上是儿童自己对现实世界的简单识记,个人主观创新意识不强。②作品中的形象图式化、符号化,虽有一定的表现性和童趣美,但过于简单化和程式化。③随着年龄的增长,作品中的形象没有出现大的变化,出现了“力不从心”的现象,并缺少了一点自信心。如何尽快地改变这一现状呢?我尝试在美术课中导入线描写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通过线描写生,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古人云:“乐学方能善求。”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观察的内容感兴趣,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观察的积极性就会明显提高。在线描写生中,我安排了植物写生,如《丝瓜》、《芹菜》等学生非常熟悉的东西,引导观察植物的花纹,植物内部的构造,激起他们的好奇心。出示《蟋蟀》、《青蛙》等学生喜爱的小动物,来进行写生,把学生的好奇心转化为浓厚的兴趣。有了浓厚的兴趣,就抓住时机,引导学生对周围的事物进行观察写生,使课堂上激发出来的观察兴趣延伸到课外,延伸到生活中。有的同学因此回家给爷爷奶奶画张像;有的跑到基建工地上画了搅拌机、钻井机;有的画了美丽的校园;有的……通过线描写生,激发了学生观察事物感知事物的兴趣,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线描生活中去。
二、通过线描写生,丰富学生的表象,促进学生表现力的提高
根据现代心理学对儿童绘画能力的观察和分期,小学三年级儿童(8岁)已进入“视觉写实期”,能通过感官对实物进行具体描画,注意描画物象细节,力图真实地反映现实。如果只在课堂上回忆物象,绘画出来的结果,往往是粗线条的模式化的图形。如画小鸡,画一个大一点的圆(身体),再连上个小圆形(头),在小圆形中间加一点或画一个更小的圆(眼睛),然后在小圆形外加上一个小三角形(嘴),就画成了一只小鸡;画树木,画一个长方形(树干),再在其上面画一个圆(树叶),或再长出几根枝条,就成了大树。如五年级《画小鸡》这一课,教师准备几只小鸡,让学生看看摸摸,然后用线描绘出小鸡,有的用长线画小鸡的轮廓,用短线画鸡毛;的有用刚硬的直线画鸡啄和鸡脚,用柔软的曲线画鸡身和鸡毛,最后创作出来的小鸡形象生动、可爱、富有童趣。如二年级《各种各样的树》这一课,教师带领他们到操场上摸摸树干,认认树种,然后进行线描写生,有的用线画树的外形,还把树皮纹理画了出来;有的画了树木,还用线的排列进行装饰,最后交上来的作业丰富多彩,有效地改变了作品中形象的简单化、程式化,提高了表现能力。
三、通过线描写生,培养学生个性和提高创造力
同一个客观事物,不同的绘画者感受不同,画出的也不相同。美国著名的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德依据儿童的绘画把儿童分为两大类,即视觉型和触觉型。视觉型的儿童喜爱视觉刺激,形成写实主义风格;而触觉型的儿童强调个人感受,形成表现主义风格。一般说来视觉型的儿童具有较强的写实能力,易被人们发现,经过线描写生,他们能用流畅的笔触、细致入微的表现细节,达到了较高的写实水平。而触觉型的儿童往往表现个人感受,对物体的质感、肌理很重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怀疑自己的感受,也表现不出自己的感受,同时又缺少了幼儿时期的拙朴、童趣,出现了明显的倒退。对他们进行线描写生练习,可以发展他们的感知觉,提高绘画技能,从而使他们不仅掌握一定的写生技能,而且形成自己的个性,创造性地表现物象。
通过线描写生,逐步改变学生作品中原始的即初级意义上的形象表现方式,激活形象思维,大胆地创造出富有美感的“新颖”形象,从而提高儿童作品的深入性、新鲜感和艺术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