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和花儿一起成长
——中队活动方案
横塘中心校 丁彩风
活动目的:
1、使学生在说花、唱花、写花、画花等一系列活动中增长知识,开阔眼界,从而培养学生爱美、爱生活的情趣。
2、在活动中使学生受到一定的环境教育。
活动过程:
主持人:同学们、老师们,大家好!六(2)班“让我们和花儿一起成长”中队活动现在开始。
中队活动仪式(略)
主持人:我们的花艺班级特色文化活动开展已经一年了,请说一说,我们的口号是……走进绿色,拥抱绿色。(齐说)
主持人:(出示班徽)瞧,这就是我们的班徽,“艺”上面插着花,表示花艺,整个图形表示我们的班级文化之花越开越盛。
主持人:我们的校园因为有了花而更加美丽,我们的班级因为有了花而更加温馨。我们爱花,养花,从中学到了不少知识。瞧,我们的“花仙子”来了,下面由他来向我们介绍《花的起源》。
花,以它多变的形态和鲜艳的色彩引起人们的好奇心。
古时候,人们没有能力对这个问题作出科学的解释。因此,一些关于花的神话就一个个产生出来了。
希腊神话说,白玫瑰花是由酒神们的宴会上流出来的香汁变成的;而红玫瑰花是女神阿弗罗吉塔的手指被玫瑰刺破流出的鲜血染红的;金盏花和洋水仙是从两个青年的血里生长出来的。我国古代也相信花起源于一种超自然的力量;在家喻户晓的《秋翁遇仙记》里就说花是仙女们变成的,牡丹是牡丹仙子变成的。
对花的正确见解开始于十八世纪。德国大诗人歌德在1790年提出:“花是由叶子变来的。”
经过多少科学家的考察和试验,终于科学地解释了花的产生。它既不是天赐,也不是神仙变成的。花是植物生命进化的一种产物,是叶子演变成了鲜花。
主持人:我们江南是花的故乡,一年十二个月里月月都有一种花在开放,下面请一些同学上台介绍十二个月的花姐妹。(多媒体出示12种花)
一月:正处寒冬腊月,那倔强的腊梅花却压满枝头。
二月:点点梅花又开放出来,傲霜压雪。
三月:迎春花,向人们报道春天的信息。
四月:花王牡丹璀灿夺目。
五月:芍药纷纷绽开,千枝吐蕊。
六月:栀子花开放,万花争馨。
七月:荷花在池塘中开放,随风招展。
八月:凤仙花又开起来,喷香吐艳。
九月:桂花开放,弥放出万里芬芳。
十月:芙蓉花开放,千姿百态。
十一:菊花开放,披露异彩。
十二月:象牙红花又开了,怒放枝头。
主持人:我们中国有十大名花之说,你知道是哪十大名花吗?(学生说一说)
(多媒体出示十大名花),齐读。
中国十大传统名花说
梅花为冠军,有花魁之称,总领群芳。
牡丹为亚军,它是花中之王,国色天香。
菊花为季军,它高洁丰丽,傲霜怒放。
兰花为第四,它是花中君子,天下第一香。
月季为第五,它是花中皇后,世界名花。
杜鹃为第六,它是花中西施,风姿卓绝。
山茶为第七,它是花中珍品,富丽堂皇。
荷花为第八,它是水中芙蓉,磊落大方。
桂花为第九,它秋风送爽,十里飘香。
水仙为第十,它是凌波仙子,清新淡雅。
主持人:同学们了解得可真多!本学期我们的智慧小队、冲锋小队、雏鹰小队以及蓝猫小队分别学习了自己喜欢的一种花,下面请他们上来汇报。
智慧小队:我们小队学习的一种花是“梅花”,我们小组搜集了好多关于梅花的诗词,下面请听他们来朗诵。
队员甲:朗诵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多媒体出示诗词)
卜算子·咏梅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队员乙:朗诵王冕的《墨梅》
墨梅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队员丙:朗诵王安石的《梅花》
梅花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智慧小队:(组长)我们小队还学唱了梅花的歌,请听歌曲《红梅赞》。
第二首《踏雪寻梅》。
智慧小队:我们组通过上网还搜集了一些名人与梅花的故事,下面由几位同学来介绍
1、毛泽东与梅花
一代伟人毛泽东亦最爱梅花,他的《卜算子·咏梅》:“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就是讴歌梅花的清高气节。毛泽东还在自己的居室和工作室摆几盆梅花,以随时观赏,愉悦身心,抒情明志。
2、鲁迅与梅花
鲁迅先生曾精辟地用梅花作过一个比喻“中国真同梅树一样,看它衰老腐朽到不成样子,一忽儿挺生一两条新梢,又回复到繁花出缀,绿叶葱茏的景象了。”他还请人为他篆刻过“只有梅花是知己”的石印,抒发自己的高洁的情怀。
3、梅兰芳与梅花
京剧大师梅兰芳也非常爱梅花,也爱画梅。他画的梅花,俊美纤秀,潇洒自如,浓艳悦目。据说,梅兰芳晚年新排由豫剧移植来的《穆桂英挂帅》时,画家陈半丁相赠给他一幅《铁干红梅》,并题上“老梅越老越精神”的诗句,作为对这位老艺术家的赞誉。
智慧小队:我们组在学梅花的过程中还写了一些感悟日记,下面谁来读一读?(略)
主持人:听了智慧小队的汇报,你有什么想法呢?(队员谈感想)下面由冲锋小队来汇报。
冲锋小队:我们小队学习的是“月季花”,首先请听我们小队的同学先来介绍一下月季花。
月季花有月月红、四季蔷薇等别名,是我国十大名花之一,离享有“花中皇后”之誉。也是遍植世界的花卉,为意大利、卢森堡、伊拉克、叙利亚等国的国花。
队员甲:我通过查资料知道了月季花的花语是:和平友好,幸福,永葆青春,爱情真挚,情浓艳丽。
队员乙:我还知道一段关于月季花的传说。
据传,宋代秉公执法的清官包拯一生清廉,在其60大寿时,皇帝要给他祝寿,被他婉言谢绝,而几个平民老者手里捧着月月红来祝寿,并呈上一首诗:“花开花落无间断,春来春去不相关,但愿相爷常健在,勤为百姓除赃官。”包拯还高兴地接过月季花,并回诗一首:“赵钱孙李张王陈,好花一盆黎民情,一日三餐抚心问,丹心要学月月红。”
队员丙:我还了解了月季花在我们生活中的用途很大,不妨我来教大家一招吧。
红花月季酒的做法:原料:红花、月季花各5名,黄酒100毫升
制法:红花、月季花共入黄酒中,司水蒸20分钟。
功效:消肿、活血、止痛
临床应用:适用于各种软组织损伤。每日1-2次,每次30-50毫升。
月季花粥的做法:取月季花3朵,脱瓣,用清水洗净、细切;将1克粳米淘洗干净放入清水煮成粥,加入月季花、红糖100克,再略煮即成。此粥能活血调经、化瘀止痛,适用于妇女月经不调、痛经、跌打损伤、筋骨疼痛等。
队员丁:通过学习月季花,我感受很深,月季花每月都开放,我希望我们小队也能像月季花一样,月月都能得流动红旗,各方面都表现突出。
主持人:听说你们小队通过学习月季花出现了很多新人新事,你能说说吗?(请同学说 略)
主持人:下面请听雏鹰小队的汇报
雏鹰小队:我们小队学习的是“菊花“,下面请欣赏我们小队的菊花展。(盆景展示略)
雏鹰小队:他们是怎样养好这些花的呢?请听我们组的介绍。 (略)
雏鹰小队:他们介绍得很好。我们小队还搜集了有关菊花的诗以及名人与菊花的故事,下面请他们来汇报。
队员甲:我为大家朗诵陈毅的诗《菊花》。
菊花
秋菊能傲霜,风霜重重恶。本性能耐寒,风霜其如何?
队员乙:我为大家介绍陶渊明与菊花的事。
第一个与菊花结缘的要数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陶渊明了。他辞去彭泽令,挂印归田,当了隐士,酷爱菊花,寄情于菊花。他的“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粟”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流芳千古。陶渊明已成为爱菊的象征。
队员丙:我为大家介绍蒲松龄与菊花的故事。
清代著名文学家蒲松龄也是爱花的君子,在众多花卉中,他最爱的还当菊花。他曾为求得一株菊花佳种,不惜千里跋涉,这是何等挚爱之情驱使之。
雏鹰小队:我们小队在学习花的同时,还写了有关的感悟日记,下面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
主持人:刚才三个小队都谈得不错,我们的蓝猫小队也按纳不住心情了,下面请他们上来汇报。
蓝猫小队:我们小队学习的花是“荷花”,荷花出污泥而不染,浊青莲而不妖,她象征人品高洁,情操纯真,我们小队都爱画荷花,请看我们的荷花图(出示图),怎么样?
队员甲:关于荷花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呢,下面我来向大家介绍。
三国时魏明帝打算禁佛教毁寺庙,一印度和尚以金盘盛水置于宫殿前,投下一棵舍利子,水中忽然涌起一朵五色莲花。明帝大吃一惊,感叹地说:“要不是真有此灵异,怎能出此奇迹呢?”于是就禁佛了。元和中,有书生苏昌住在苏州,邻近小庄,距离宫道约十里,中有池塘,长着许多莲花。一日,他在池边看莲,只见一个红脸素服的女郎迎面而来,他们俩一见钟情,从此经常幽会。苏昌为结永世之好,送给女郎一只玉环,以作为定情之物。有一次,苏昌又到池塘边凭栏观莲,见一朵白莲正开,极为动人,他仔细观赏,却发现莲蕊中有一物,正是他所赠的那只玉环。他把那白莲摘了下来,从此女郎便绝迹不来了。
队员乙:我们通过上网阅读,了解到了一些情趣盎然的荷花文化,我先来介绍《观莲节》。
观莲节:荷花又称莲花。在古代,我国的荷花产地于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举行观莲节。宋代已流行。
队员丙:我来介绍《荷花联》。
在一些以植荷盛名的风景区,常有以荷花入联的佳作,如山东济南大明湖有一联“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苏州园林有一联“千朵红莲三尺水,一弯新月半亭风”,杭州西湖有一联“荷风送香气,潭新空一人”。
队员丁:我来介绍《荷花喻》。
荷花自古被喻为美好的化身、吉祥和爱情的象征。古今女子多以“莲”为名,走起路来也常用“步步莲花”来形容。民间歌谣中有“送荷包”表示男女定情之物,用“并蒂莲”喻夫妻永不分离,终身相依,恩爱到老。民间还有用“千瓣莲”喻人寿年丰的佳兆。
蓝猫队:(组长)请欣赏我们小队自编自演的《荷花舞》(略)
主持人:刚才四小队都汇报了自己组学习花的活动情况,下面谁来谈谈你的评价意见或你学习后的收获?(自由讨论)
队员:(谈感受)
主持人:这学期我们的花艺班级文化特色活动搞得有声有色,在活动中我们评选出了一些先进个人及先进小组,下面分别给他们颁梅花奖、月季花奖、菊花奖、荷花奖。(颁奖仪式)(胸卡上分别标有梅花、月季花、菊花、荷花)
主持人:最后请欣赏我们的班歌《花艺歌》。(齐唱)
主持人:请辅导员老师讲话。
活动仪式 :(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