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网络勾魂——一位大学生的蜕变
(2004-06-11)
“网络游戏让我身不由己,平日里和同学们对话也感到越来越困难,只有在游戏中我才会两眼放光。不支持我玩游戏的人,我会突然地仇恨他,包括父母。”
“网吧里的许多朋友都和我有一样的想法,只要能这样痛快地玩着,即使 10年后就死,都觉得值了。”
这是上
海某重点大学学生小正的语录。从一位重点大学的优秀学生到学业荒废的劣等生;从一位家人引以为豪的乖儿子,到面对拧开煤气开关以死相劝的母亲竟也漠然无动的“不肖之子”,所害皆因网络。一个沉重的故事,一段沉甸甸的思索。
■“打破偶像”的惊人一幕
不久前的一天上午,上海市普陀区一家医院门口,一位上身赤裸的年轻人的徘徊,引来了周围人的注目。他低头静静地站着,胸前、背后赫然挂下两条宽大的纸带,纸上写道:“我是不孝之子。我对不起父母。”几位医院职工闻讯出门一看,顿时一脸惊讶,“这不是孙英(化名)的儿子吗?”
孙英是这家医院的职工。那位站在门口的年轻人是孙英的儿子小正(化名)。
一看到儿子被同事们陪着走进办公室,孙英顿时泣不成声。追问之下,这位大学生的母亲终于吐出了压抑心头已久的真情。她哭诉着曾经的好孩子渐渐荒废了学业的演变过程,哀叹道:“都是网络游戏,让他变成这样子啊!”
小学毕业后,小正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一所享有盛誉的重点中学。初中毕业时,又直升进入本校高中的重点班。高二那年,他并不费力地获得了全国高中化学竞赛的一等奖。因为诸多奖项,加上在班里始终位于前列的各科成绩,高三上半学期时,小正被保送到了一所全国著名的高等学府。
从小学到大学,十多年的学习道路上,伴随小正的始终是掌声和欢笑。邻居们人见人夸,亲友们赞许有加。在孙英的单位,小正同样成了广受传播的好孩子榜样。
然而,让他们百思不解的是,两三年后再次看到的小正,却挂上了“不孝子”的“招牌”。他们询问小正:“你为什么弄成这番模样呢?”回答令他们十分讶异:“在你们眼里我一直是个优秀的孩子。其实我早就不是了。妈妈身上的压力太重了,我现在这样做,就是想说明我已经不是好榜样了。你们不要再夸赞我,我妈妈的压力就会轻一些……”
原来,小正是打算以这种特别的方式,来打破自己在大家心目中的“偶像”形象。
■网络游戏“勾了他的魂”
小正念大学的头几年,一向没有为孩子学业担忧过的孙英突然接到学校的一次来电,对孙英可谓如雷轰顶。电话中,校方告知孙英,小正有多门学科考试不及格,他的学业已经很难继续。
连忙追问,才知宝贝儿子已经很久不曾去教室上课了。“为什么不去上课?”“我在玩电脑游戏。”“玩到课都不上,到底是什么游戏?”
孙英从孩子口中得知,他一直痴迷其中的,是一个在网络上与他人对战的游戏,所吸引的同龄人为数更众。由于这些游戏都必须依托于网络,因此小正除了有时借用室友的电脑来联网,更多地则是前往校外的网吧,一坐便是数小时。
至于为什么要旷课,他挥动双手,竭力描述这个游戏多么能触动内心,“我只会觉得,用来玩的时间永远不够”。
尽管小正在家长的规劝下,连连答应“一定改正”,但他的脚步依然被游戏牵着走,日复一日,他依然昼伏夜出,到网吧通宵达旦。
无论父母怎样教育,都已无力。为了逃避父母的责问,赢得玩的时间,小正开始以欺骗作为对策。而当谎言一次次被揭穿,迎来的却是小正的无动于衷,甚至愤怒的对抗。一个原本欢乐的家庭愁云密布。
让孙英焦虑的内心更为痛苦的,是她在单位工作时必须强忍的矛盾心态。她害怕公开真相会丢掉孩子的好名声,便选择了向同事隐瞒。于是,前一夜以泪洗面的她,第二天却常常不得不微笑着接受同事们对孩子的夸赞。“每当他们提到孩子,我的心口就会一揪啊……”
■母亲说:“我以死相逼,只求他早日清醒”
“我不知多少次失声痛哭,跪在儿子面前苦苦哀求,甚至一连几天绝食、晕倒……”面对母亲这样的举动,小正回应除了敷衍,还是敷衍,因为他已控制不住自己迈向网吧的脚步。
终于,几个月前的一天,孙英悄悄地拧开了家中的煤气开关。“我只求自己的死,能够惊醒孩子。”
幸好家人回来得早,及时将孙英送往医院,孙英总算被抢救过来了。在病床前,儿子终于大喊着哭出了声,连连叫着:“妈妈,我对不起你!我是实在控制不了自己啊!”
小正说,平日里和同学们对话也感到越来越困难。虚拟世界的刺激,令小正开始淡漠现实社会的生活,漠视亲情,乃至产生对父母的仇恨。“不支持我玩游戏的人,我会突然地开始恨他。”他说。
对游戏的痴迷,甚至让小正愿意抛弃自己的生命。他说:“网吧里的许多朋友都和我有一样的想法,那就是,只要能这样痛快地玩着,即使 10年后就死,都觉得值了。”
孙英擦拭着泪痕问小正:“你真的完全清醒了吗?”小正郑重地点点头,“我认识到了。我不能失去妈妈。”
孙英突然泪流满面,长叹道:“难道只有靠我的死,才能把你从网络游戏里吓出来吗?”
■大学生也需教育和引导
笔者就这位母亲的哭诉,采访了全国政协常委、上海著名社会学家邓伟志。邓伟志说,这样的故事不是个例。据他所知,有一些家庭的孩子因为迷上了诸如“传奇”、“奇迹”等网络游戏,或者弄垮了身体,或者被迫退学。在这其中,大学生也占了相当大的比例。
“这样的例子是催人警醒的。”邓伟志说,“网络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信息工具,但虚拟世界是没有体温的。沉溺于网络游戏,会使人慢慢淡化现实社会的人际关系,甚至犹如吸食毒品一样被勾去灵魂,导致一个个悲剧。”
他说,希望年轻人既要会“进网”,也要会“出网”。不会“进网”的人不是个现代人,同样,不会“出网”的人也很难成为一个高尚而有成就的人。
然而,这些网络游戏对于心智不够成熟的年轻人而言,确实又是很难抵御的。“由此看来,最近党中央、国务院强调要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积极为青少年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十分必要。”邓伟志说。他认为,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不仅仅是针对未成年人,即使已属成年的大学生,同样面临这样的课题。大学生的心智仍处在成长过程中,也离不开教育和引导。这位母亲的哭诉已经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应当引起社会足够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