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丹阳市横塘中心小学网站 >> 横小在线 >> 教师在线 >> 教育科研 >> 其它学科 >> [专题]课改专栏 >> 正文  
  走过去前面是个天           
[ 作者:吴海军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155    更新时间:2004-6-3    文章录入:吴海军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走过去前面是个天
——我的教师观
    很多人把教师比作春蚕、蜡烛、园丁。我认为新时代的教师已不能再用这些来作比。春蚕吐丝,一吐为快,作茧自缚,最终羽化成蝶的是自己;蜡烛成灰泪始干,虽照亮了别人,但时间短暂,光芒毕竟有限;园丁辛勤耕耘浇灌,凭的是他自己的意愿,那些花草都得按他的想法去成长,否则就会刀下无情,落花一片。既然教师已不能再做春蚕、蜡烛、园丁,那应该怎样做呢?我认为做为教师,应该有如下的三种境界。
走下讲台
    曾几何时,多少位教师几十年如一日耕耘在三尺讲台为教书育人呕心沥血,霜染两鬓。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讲台已大大限制了教师,限制了教学。
    “讲台”乃讲课之台,讲学之台,讲经之台,这台是为讲而设。教师站在讲台上就要讲,一节课几十分钟,教师挖空心思,引经据典,口干舌燥。学生究竟听进了多少,学习了多少,学会了多少,是“讲”所无法考查的。现代社会,信息的纷繁复杂已是不可能“讲”尽的,信息技术的快捷方便已不是“讲”所能比拟的。如果课堂教学仍停留在教师的讲上,那必然是死路一条。其实,不论什么能力都是教师讲不会的,也是学生听不会的。站在游泳池边上大讲游泳之道而不让学生下水的游泳教练肯定被别人认为是疯子。然而站在教室的讲台上大讲为学之道的教师又何其之多。现代学习心理学研究证明,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
    “讲”是教师的一厢情愿,学生没有时间,没有空间去学习,去探究,去发现。长此以往,他们只能是知识的容器,而决不会成为发明的机器。现在,各种传媒、各个阶层都在大谈国民的“创新精神”,而这种创新精神是“讲”不出来的。想一想,一个偌大的中国,没有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为何?与课堂上教师从始至终的讲大有关系。学生不亲历学习的过程,不去探究知识的发生,不思考解决问题的途径,大脑就是一片空洞,又怎么去谈创造性。
    “讲台”之设使教师与学生成了对立的统一,其实不如说是统一的对立。“我讲你听”、“我讲你就要听”、“我讲你必须听,不管好赖都得听”,教师与学生怎能不对立,又怎能统一。教师只有走进学生之中,与他们真正地交流,做他们学习上的伙伴、朋友、引导者、领路人,真正地和学生一起学习,一同探索,共同研究,共同进步,那才是真正的合作学习,那才是真正的和谐统一,学生和教师才能其乐也融融。这样的学习,学生收获的不仅是知识,也不仅是学习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能从为人师者身上得到一种高尚的、纯洁的东西,那就是浓浓的人情味。有了这人情味,学生一生都不会孤独,这是信念,是力量,是一种难以言表的暖融融的感觉,会激励学生去继续学习,终身学习。
    我觉得教师应该走下讲台,不要让过多的讲解占据孩子们宝贵的学习时间,不要用我们的思想去填充孩子的头脑。孩子是有灵性的,有比我们更为广阔的天地,他们的将来不会再重复我们的过去,我们又何必用我们过去的知识经验去塑造孩子们的美好未来呢!走下来吧,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间。在课堂上,与学生同迷惑,共探索,同收获,共快乐。
走出教材
    教材是教师与学生共同的“生命”。教师无教材无法教,学生无教材无法学。可能很少有人会想,如果没有了教材怎么办?现在,我们不妨这样设想,如果整个中国一夜之间如神话般所有的教材都不翼而飞,那会怎样?我想那一定会“天下大乱”。而最高兴或最无动于衷的应是学生,最紧张的应该是教师与家长。
    多少年来,教材成了教师的生命线。“吃透大纲,吃透教材”已不只一次写进多人的工作总结。教材是教师的依靠,吃透了教材,教师便可高枕无忧,上课时如庖丁解牛一般游刃有余。哪里有一个词,哪里有一句话,哪里有一个问题,为人师者已了然于胸。到课堂上一一把“牛”解开,如相声演员逐一“抖包袱”。等逐一解完,便可吸支烟,喝杯茶,喘口气,心里想一想:今天没有什么障碍,“刀”仍旧锋利,“牛”也没有“骨质增生”,便泰然自若,问心无愧了。
    泰然自若的为人师者啊!好好的一头牛已被他弄得支离破碎。学生们不得不艰难地到一堆烂肉里面去寻找牛的犄角、牛的眼睛、牛腿、牛尾,但最终他们没能拼成一头牛。他们迫切地想了解什么是牛,什么样的牛是好牛,怎样去养一头好牛?而这些他们没有得到答案。他们每天怀着期待,每天都在渴望,然而他们每天都必须面对牛的血肉,牛的骨头。终有一天,他们厌倦了,他们开始厌恶一切有关于“牛”的东西。师者仍每日“解牛”,而生也已是熟视无睹。这样的教学有何生气可言!
    我认为好的老师不应只是一只辛勤采蜜的蜜蜂,更不应该把自己采来的蜜一口一口地喂给学生。他应该带领一群小蜜蜂到百花丛中,引导他们识别香花与毒草,让他们在百花中练习采蜜。可能开始时酿的蜜比较苦,甚至酿不出蜜。但这又有什么要紧,加以时日,积极引导,终有一天他们会学会采蜜。而且,他们会飞得更远,采回的也不只是教师所能认同的枣花蜜。
    教材对于教师来说只是一个凭借。叶圣陶先生的那句至理名言“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虽已被用滥,但咀嚼一遍会有一遍的味道。如果教师能带领学生在教材中走个来回,学生自会有他自己的收获。教师不可用自己的理解代替学生的理解,教师不可能穷尽教材的思想与内容。如果每课都能让学生得到一颗珍珠哪怕极小,而不是一堆沙土,那么一学期学生就会得到一串珍珠项链。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得到的会比我们想象的更加丰富,会无比的璀璨夺目。
    教师必须吃透教材,但又必须走出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必要的时候要打破定势,挑战权威,使教材真正成为教和学的素材,而不是束缚教师手脚和思维的绳索。
走进心灵
    学生是教育永恒的主题。如果忽视了学生,那教育绝对不会成功。随着时代的发展,儿童的智力水平,心理特征也在悄然变化。单凭以往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已不可能完全解决现在教育上的问题。关于现代儿童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儿童心理的研究成果还没有引进校园,致使对儿童的教育已滞后于时代。
    做为教师要想使自己的教学取得成功,必须密切关注儿童的心灵。可以这样说,谁能走进心灵,谁的教学就能成功。语文教师应凭借教材中浓郁的人文色彩去陶冶学生的心灵。可以让学生做课文的探寻者、审美者、体验者。如果每一个词,每一句话都能深入学生的心灵,那么语文教学无疑就是成功的。
    怎样走进学生的心灵呢?我觉得应该是这样的。首先,教师要创造一种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能使学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让他们在这样的环境中,大胆发言,大胆探索,仔细研究,认真琢磨。通过多种多样的读书、讨论、评价,使学生的思维火花不断地碰撞,从而开启他们的心灵。再就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换个角度,变抽象的泛泛评价为具体生动的评价,使教师和学生成为伙伴关系。要想学生把教师当作朋友,教师首先要把学生当作朋友,当作合作的伙伴。要充分地尊重他们,使他们能真正地感到教师的殷切情感,从而打动他们的心灵。另外,教师要有高尚的师德和崇高远大的志向,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学生,激励学生。使他们相信老师,尊重老师。面对各种各样的学生教师要一视同仁,循循善诱,不歧视、挖苦任何学生。关心每一位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与他们多交流、多聊天、多淡心,用春雨“润物细无声”的力量感染他们。必要的时候又要严格要求他们。用教师的情感去震撼学生的心灵。
    走进心灵,一千名学生需要用一千种方式,一千名教师又各有不同的方式。然而,只有教师自己真正地敞开心扉,才有可能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
    真的希望,某年某月的某一天,我走下讲台,走出教材,带着一股强大的爱的力量,走进了学生的心灵。到那时,我会说:“我是一名真正的、当之无愧的小学教师了。”
如果每一位教师都能走下讲台,走出教材,走进学生的心灵,那么,我们的教学就会别有一番天地。
 上一篇文章: 英语教学“三抓”
 下一篇文章: 忌体罚,更要忌“心罚”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欢迎各位横塘中心小学网站的网友在线发表个人观点)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