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校本课程,拓宽文化时空
丹阳市横塘中心小学 顾伟霞
近年来,好多学校都开展了对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学校课程的开发是学校根据各自所处社区的情况(包括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社会事业、经济发展等),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以及学生的兴趣和需要,自主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我校是市课改的先进单位,其中班级文化特色是其亮点之一。为此,我校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以班级文化特色为载体,着手开展了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深入调查分析,制定开发方案
我校根据市课改精神,在广泛吸取了其它学校校本课程研究的经验基础上,决定结合本校实际实施校本课程的研究。首先由校长室亲自挂帅成立“学校课程研究小组”,然后组织教师针对班级文化特色深入学生进行调查、分析、研讨,大家把目标锁定在开展得非常有成效的班级文化上,最终确定“小小诗花”、“鸿雁传书”、“小小周报”、“植物标本”、“剪纸”、“花艺”、“儿童漫画”等7个最有特色、最受学生喜爱的班级特色文化作为内容,进行开发研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案。确定7个研究小组,每小组有两位成员,一位是行政干部,一位是班主任老师。根据班级的文化特色,多方查询和收集资料,从理论上占领它,然后结合教师的操作过程,从实践上完善它。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再以文本形式呈现。
二、认真编写教材,建构研究网络。
1、完善校本课程研究机构。
建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下设两个副组长,由学校行政主任担任。成员有班级典型特色文化的班主任老师、学校所有行政干部。
2、确立校本课程目标。
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学生的素质,在重视基础文化与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学会做事、学会动手、学会沟通、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发展等方面)的意识与能力。《小小诗花》是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充分利用儿歌这一形式来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同时展开想象的翅膀,让学生在读诗歌、写诗歌、改诗歌这一过程中发展语言,活跃思维。《鸿雁传书》是通过书信的形式让学生与父母、老师、亲戚、朋友,甚至名人交流。增进友谊,沟通感情,接受教育。激发自己不断向上,学会做人,同时提高了写作水平。《小小周报》是让学生通过办班报,更多地了解信息,将班级、学校、社会的动态变化掌握手中,培养敏锐的洞察力,养成从小关心集体、关心社会、关心国家的良好品质,培养社会型人才。《植物标本》是让学生在走进大自然的过程中,去探究其奥秘,培养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精神,同时掌握标本艺术,形成一技之长。《剪纸》是让学生在中国传统的文化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培养动手动脑的创造能力。《花艺》是让学生在种花、养花、研花、插花的过程中,了解花的知识。这样,不仅使学生丰富了知识,开拓了眼界,而且修身养性,培养了良好的生活情操。《漫画》则让学生养成了幽默、风趣的个性,产生乐观豁达的人生观。同时开发智力,在漫画中悟出做学问、做事、做人的真谛。
3、编写校本课程教材。
校本教材是在实施国家课程的前提下,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思想,以学生的发展需要为基础,自行开发出来的特色课程。根据我校确定的开发课程,首先组织教师搜集材料。通过多种渠道进行收集,去书店找、去网络查,有的甚至跑到南京等大城市的书店去查阅和购买有关书籍。所有编写组教师均是大专以上学历,都是镇或以上的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有能力有敬业精神,能胜任编撰课程内容。资料收集全以后,再确定校本教材的目录,然后分类整理材料、补充内容、插入图片、增添作业、修改语句,最后打印成册。
4、加强校本课程的研讨。
为了使校本课程逐步走向成熟,我校特地聘请了省特级教师吕同德为顾问。让研究小组的教师与他商量、研究,确定方案,并指导编写,修改教材。努力做到贴近学生生活、图文并茂,使课堂学习与课后实践相结合。
5、开展校本师资培训。
校本课程不是教学层面的一种教学活动方式,而是课程层面的一种具有独立形态的课程,是最能体现学生特色,满足学生个性差异的发展性课程。面对校本课程的新挑战,我校以学习和培训为先导,组织教师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充分利用学生离校后的教师学习时间,把研讨校本课程摆上议程,使教师树立起“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进一步明确校本课程的目标和内容。
三、落实课程管理,提高课程实效。
1、将校本课程引入课程表。
校本教材的编写成功为校本课程的开设提供了有力的保证。这学期学校教导处在安排课表时,将班级文化课列入了课表,由各班班主任上课,成为最直接意义上的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利用。
2、制定校本课程的教学管理制度。
要求与其它学科一样,做到备课、上课、反思,还组织上研讨课。在校本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摸索出了一条属于自己风格的路,那就是集讲授与活动、动脑与动手、传承与创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学期末,也将对校本课程的实施情况作为对教师和学生考核的重要依据之一。
3、聘请民间艺人传授技艺。
剪纸术是中国传统的一种民间艺术,我校特地联系了当地一剪纸艺人来校结合校本教材的使用传授技艺。养花也是一门艺术,为此,我们也邀请了一个养花专业户来给学生作讲座,传授养花知识和技术。这样既深化了校本课程内容,也为实验老师指点了迷津。也提高了使用校本教材的实效性。
4、充分发挥学校图书馆和电脑的作用。
我校图书馆藏书2万多册,是全市小学藏书量较多的学校之一,为校本课程的“百科知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另外,拥有78台电脑,为方便教师查阅和读取信息,以及使用校本教材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5、开放性的汇报形式。
针对学校的班级文化特色教材,学校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展示活动。从板报到橱窗,从班级到校园,从校内到校外,都有展览、交流的阵地。除静态的展示外,还有动态的展示,小品、相声、儿歌、舞蹈、快板,全校师生济济一堂,一起分享校本课程带来的成功和喜悦。这些活泼丰富的教育教学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生活,而且更进一步挖掘和发展了班级文化的内涵,使其成为校本课程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6、多元化的评价办法。
评价的方法也是科学多元的,建立了融知识、习惯、技能、素质、成果等于一体的评价体制。采用生自评、生互评、教师评等评价方式。使得对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渗透到每个人的心里,遍布于校园的每个角落。成为我校最具特色、最有光彩的一道风景,也成为全市一朵美丽的奇葩。
我校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上扎实实施,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六(4)班“剪纸社团”被评为丹阳市“优秀小社团”;五(3)班学生陈辉的诗歌《稻草人》发表在《中国少年儿童》杂志上;六(1)班学生吴梦、司马娇、曾一卉的小报参加“江苏省手抄报大赛”分别被评为一、二等奖;五(1)班学生尹悦、胡秀伟等鸿雁传情,建立了与鞠萍、“蓝猫淘气”等名人的交流;袁振华、胡金环老师被评为丹阳市优秀辅导员……这些成绩激励着我们,我们将再接再厉,继续研究,不断提高校本课程的开发研讨水平,不断拓宽班级文化的研究领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