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教育”办学模式 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作者:武汉市第一中学 来源:教育信息网 时间:2003年7月9日16:42
我校是一所有七十一年历史的老校。她的文化积淀厚实,办学成果丰硕,学子遍及全球,享誉海内外。改革开放的春风,给我校赋予了新的活力,素质教育的实施,给我校带来了新的理念。2001年经过督导评估,我校已被授予“湖北省普通中学示范学校”称号。几年来,顺应历史潮流、适应时代要求,创建新的教育模式,一直是我们关注和探索的中心课题。现将我们的具体做法和体会汇报如下。 一、构建模式,办出特色 “用方针育人,按规律办学”是我校多年来教育教学工作的一条基本经验。为了深入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提高办学水平,近几年,我们注意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努力加强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构建具有我校特色的办学模式。 在我校1996—2000年的五年改革和发展规划中,我们明确提出了“实验性、示范性、高质量、有特色” 的办学理念。1997年初,根据形势的发展、改革的深入和素质教育的要求,我们进一步组织教职工学习教育理论,认识到实现“两个转变”是我校推行素质教育的关键,这就是:转变人才观,把面向全体学生落到实处;转变教学观,真正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1998年,我校在深入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实施“和谐教育”办学模式的构想,并经教代会审议通过,予以实施。其基本内容如下: (1)“和谐教育”的办学模式的内涵 我校试行的和谐教育是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出发,以“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为目标,从创设和谐教育的情景入手,协调学校各项教育因素,形成学校教育系统中各子系统及其要素间的协调运转,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和谐发展的一种教育模式。 我校构建的“和谐教育”的办学目标是:实施和谐教育的办学模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严谨求实、规范和谐的科学管理,创建师德高尚、设备先进、环境优美、质量一流的示范学校。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高尚的品德、创新的才能、健康的体魄、正确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心理品质,并在这些方面能够和谐发展的“四有”新人。 (2)“和谐教育”办学模式的特点 一是突出主体性。在一切教育活动中,应积极引导学生,激励学生当学习的主人,让全体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同时,学校的一切教育活动,也都要围绕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 二是坚持整体性:全面地、统筹地研究学校教育全过程中各种教育因素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把学校教育活动的每一个方面、每一个步骤视为整体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使学校教育诸因素形成有序的结合、产生互补放大的作用,实现教育功能的整体优化。 三是注重全面性:统一协调地实施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坚持德育在全面和谐发展中的主导地位,把高尚的道德视为个性发展的基础,把健全的体魄视为力量的源泉,把审美修养视为个性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四是抓好和谐性:注重教育对象的个性品质的和谐发展,使他们多方面素质实现和谐联接、融为一体;注重教育因素的和谐统一,使一切教育活动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共同实施育人目标;注重把学生认识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以及在这一过程中的认识、实践与提高自身素质有机结合起来,实现认识与实践的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教学工作、教育活动、学校管理和育人环境是学校工作的四个基本组成部分,每一个部分都是学校工作的一个子系统。我们构建“和谐教育”的办学模式不只是为了突出学校的办学特色,更主要的是为了创建一种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我们在实施这一办学模式的过程中,将管理过程的和谐、发展过程的和谐、教学过程的和谐和育人环境的和谐,视为“和谐教育”的四大要素,并全力使其成为协调配合、和谐互动的有机整体。 二、抓住要素,全面推进 1、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追求管理过程的和谐 学校的管理应该科学化、民主化,以调动广大教职员工的创造性潜能为目的,建立在尊重人、理解人、激励人的基础之上,建立在事业的要求和个人的发展的共同点上,把自身价值的实现与国家的教育事业紧密地结合起来。学校各方面的管理是相互制约、相互协调、和谐统一、有序严谨的,具体来说是: 管理制度规范。遵循科学性的管理原则,学校依据政策法规、教育教学工作要求制定了《武汉一中教职员工工作手册》、学年工作计划、每周工作安排、各处室、年级组和教研组工作方案,并通过行政例会交流和行文公布,互相监督执行,形成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制度。 管理渠道畅通。遵循协调性管理原则,学校党、政、工分工协作,互相配合,各司其责。校长掌权不独断,用权不单干,监督不反感。党委书记保证校长政令畅通,做到支持不包办,参与不揽权,监督不旁观,认真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工会尽能尽职,做到学校管理上通下达,畅通无阻。 用人制度公正。遵循竞争性管理原则,做到能者上,不能者止;贤者进,不贤者退。为了强化教职工的竞争意识,学校在全员合同制的基础上,逐步实行全员逐级聘任,竞争上岗,激活了教职工的敬岗爱岗意识。 分配制度合理。遵循导向性管理原则,学校为了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分配原则,打破吃大锅饭的传统习惯,在分配权重上加大向教学质量的倾斜,分配额度加大向教学第一线倾斜,调动了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2、坚持“尊重学生个性”的原则,探讨学生发展过程的和谐 由于遗传、环境、社会等各方面原因,造成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构成了教育的出发点。社会要求学生的全面发展,绝不是每一个人的每一方面齐头并进的发展,而是在他们客观存在的“差异”的基础上,和谐的发展。和谐发展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全面的、有层次的、有个性的发展。我们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探讨了学生发展过程的和谐。 第一、坚持主体性。我们在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爱护学生,教育学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促使他们主动参与教育教学活动,提高他们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评价、自我提高的能力。如 “爱校值周”活动、师生校长对话会活动、课堂上大胆质疑、学生主持辩论会、报告会等,让学生参加学校常规教育工作,发挥学生的主人翁作用,提供学生发展的空间和时间。 第二、坚持平等性。我们提倡师生平等,教师与学生在生活上是朋友,学习上是导师和伙伴。过去那种约制人性的、束缚创造力的师生关系应该摒弃。师生平等充分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第三、坚持尊重个性。在教育过程中必须把学生的个性发展放在重要位置,同时注意学生个性的培养与全面发展相结合。学生个性的多样化是客观存在的,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教师应该对学生的个性都应该给予尊重、理解、引导和开发。 3、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推进教学过程的和谐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主阵地。我们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推进教学过程的和谐,深入开展了“和谐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其成果在全市作了交流,正在校内进一步试验和探讨。主要内容是: 1、“和谐教育”课堂教学的目标 探索促进学生个性品质和整体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的途径、方法和规律,以尊重、理解、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为和谐教育课堂教学模式的出发点,在德与才、情与智、手与胞、身与心诸方面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让学生达到“六个学会”,即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生健体、学会审美。 2、“和谐教育”课堂教学的操作程序: (1)“激发情感,引发求知” 就是要求教师利用各种有效手段,和谐自然地创设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以“趣、疑、美、奇”的导入点燃学生的情感与思维的火花,从而引发学生对知识强烈的探求欲望,为进一步学习创设有利的学习氛围和心理状态。 (2)“和谐互动,引导探知” 延续了前一阶段的最佳感情境界,抓住学生求智欲望强烈,学习情绪高昂的有利契机,在学生注意力最集中的精神状态中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或其他方法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这一阶段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情感推动力,合理组织教材,优化教学结构和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双方交流互动,和谐统一,引导学生探求知识,推动智力和能力的发展。 (3)“运用新知、启发创新” 引导学生总结学习与思维的规律,养成创新思维习惯,能够举一反三,在质疑中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并针对效果反馈,适时给予新的心理刺激,使学生求知欲望保持下来,并延伸到课外,逐渐演变成一种创新的需求和能力。 3、“和谐教育”课堂教学的策略必须正确处理好几个关系 理论和实践的关系。要求我们的教学重视实践性和应用性。自然科学学科要结合最新的科技成果,社会科学学科要反映时代的特点,注重社会知识和人文知识,使我们的教学做到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将封闭式的教学变为开放式。要转变过去重视理论,轻视实践和应用的观念,使学生学习的知识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实际。 学科和综合的关系。学生处理跨学科的综合问题的能力和思维习惯应该养成,这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学生素质高低的反映,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需要。这要求我们跳出传统、封闭的学科观念,提倡研究学科渗透和学科综合,是综合应用各科知识的能力体现。新课程方案问题。 主体和主导的关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出发,加大教学中对学生的兴趣激发、启发诱导、鼓励思维、引导探索的力度。 4、注重“环境育人”的功能,实现育人环境的和谐 环境具有巨大的隐形教育功能,古人有“物载德厚”之说。我校坚持环境育人的理念,努力营造优美精致、文化氛围浓郁、人际关系融洽的校园环境,为此我们在以下三个方面做了一些工作。 其一,因地制宜,完成校园硬件建设任务。在创建省级示范校期间,学校建设完成了三大任务:一是校舍建设,新建了总面积达1.43万平方米的教学综合楼,极大改善了我校的办学条件。二是场地建设,对操场实行彻底改造,建成了200米环形跑道及中间场地全部铺成塑胶场地。三是设备建设,以教学现代化为目标,完成了五大系统的设备建设任务,这就是与国际联网的校园网络系统;计算机教学网络系统;多媒体教学系统;教学监控系统;闭路电视教学系统(含自办电视台和音像制作中心)。完成了校园信息平台及资源库的建设,并对实验室按照现代化的要求进行了彻底的改造,更新了图书馆设备,对图书实行了计算机管理,增设了电子阅览室、教师电子备课室,新增图书一万余册;还更新了大部分体育设备,新建成了多间学生活动室、乒乓馆、健身房。 我们还充分利用空间,全方位绿化校园,美化环境,形成特色。绿化校园的工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沿主操场周边的绿化,总计绿化面积二千平方米,主要修建大型花坛、景点、假山、水池;二是沿教学楼外墙的立体绿化,建成教学楼180米长的空中绿化带;三是屋顶绿化,建成了1500平方米的屋顶花园、屋顶生物园等。我们非常注意绿化的整体布局和搭配,配置的树种与花草以及各种造型构成了一幅幅优美的图案,使学生的身心获得自然之美的薰陶。 其二,突出特色,创设浓郁的文化环境。我校充分利用校史陈列室、学生活动室、宣传橱窗、校刊墙报、朝会班会等形式,努力加强人文环境的建设,突出了我校具有的优秀的革命传统、优异的校风学风等特色,特别是我们抓住建校七十周年校庆的契机,开展的系列教育活动,使全校学生深受教育。同时,我们还利用重大节日、纪念日,将有关的的教育活动贯穿其间,也起到了良好的教育作用。 其三,营造氛围,形成融洽的人际关系。我校通过加强师德建设和学生行为规范建设,通过创建市级、省级文明单位,努力加强《公民道德实施纲要》的学习,逐步形成一种新型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以及一种新型的团队互助的人际关系。从而形成一种宽松而和谐的校园人际环境,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三、和谐教育,成效喜人 几年来,我校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运用督导评估机制,在实践中构建了《和谐教育》的办学模式,充分体现在我校制定的“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形成的民主融洽的干群、师生关系;建立的科学合理的教学结构;建设的以人文精神为主体的校园环境,整合了各种教育资源,推进了我校的素质教育,在教育教学和教科研等各方面工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了稳步提高。 仅从我校培养的学生参加各类竞赛活动的成绩来看,获市级以上奖励人数每年均约有300余人次。近几年,我校培养的高水平田径运动员人数居全省之首,其中二级运动员70人,一级运动员5人。在学科竞赛、体育、艺术比赛中均有学生在全国乃至国际大赛上获奖。如王健同学代表我省中学生在全国中学生六运会上获一金一银的好成绩;陈恂同学获国际物理奥林匹克竞赛银奖;朱正元获国际数学建模竞赛特等奖;秦伟俊获全国数学竞赛一等奖;胡映获国家化学竞赛一等奖;王舜、肖恒等获全国信息竞赛二等奖。在近连续七年的信息学竞赛中,全省共派出18名同学代表湖北省参加全国大赛,我校占8名,均获全国一、二、三奖和优胜奖,为此我校被评为全国信息学竞赛优秀参赛学校。每年我校均有4—5名学生在省市艺术竞赛中获奖,并被保送或优录到清华、北大、武大、华工等名牌大学就读,其中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撒贝宁同学就是作为艺术特长保送到北京大学的。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现代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我校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了武汉市“创新素质教育实践行”活动和结合推进新课程改革方案的实施,探索研究性学习的途径,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计算机算法设计――编程判断人体节律》、《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浅谈武汉传统餐饮业的发展》、《从泥沙中提纯碘的实验改进》、《武汉一中周边噪音污染状况调查》、《梅花的文化底蕴》,一篇篇优秀的学生小论文体现了学生对生活、对社会的关注;《手握振动催眠仪的构想制作》、《一种密封结实可重复封口的塑料包装袋》、《多用便携充电式食物加热器》,一个个获得了国家专利证书的小发明、小制作展示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近年来,我校先后被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全国勤工俭学先进单位”、“湖北省文明单位”、“湖北省普通中学示范学校”、“湖北省教科研50强学校”、“湖北省校园管理先进单位”、“湖北省三防教育先进单位”、“湖北省校办企业明星学校”……等等。这是整体改革的结晶,是实施“和谐教育”的结果,为我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办学思想:以人为本 和谐发展
确信每一位学生、每一位教师都有不断发展的动机和潜能,立足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育和教师实现自身价值动机的激活,注重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创设和谐的教育和管理情境,融合各种教育、管理力量和谐共振,促进全体学生和每位教师自主、全面、可持续的和谐发展,培养学有专长、人格健全、求实创新、和谐发展的学生,造就基础扎实、敬业爱生、开拓进取、和谐发展的教师,建设管理规范、特色鲜明、和谐发展的学校。
以人为本:人是教育的核心和精髓,人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归宿。学校教育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在培养学生自主和谐持续发展的同时,促进教师的自主和谐持续发展。
(1)以学生发展为根本:培育学有专长、人格健全、求实创新、和谐发展的学生是学校发展的根本。学校的一切工作都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出发点,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强调学生主体精神的张扬,积极创造条件确保学生的主动和谐发展。
(2)以教师发展为保障:学生的成长发展离不开教师的精心培育,教师的工作价值通过学生的成长发展来实现,学生的成长发展又促进了教师的和谐发展。学校坚持双向育人的思想,在培养学生和谐发展的同时,着力构筑人才高地,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结构合理、素质优秀的教师队伍。
(3)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学校管理的核心是人的管理,人和才能政通,凝聚人,激励人,成就人是学校管理的基本目标。
和谐发展:注重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创设和谐的教育力量和管理情境,促进全体学生每位教师自主、全面、可持续的和谐发展。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