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课程理念,改革课堂教学
——《哲学家的最后一课》教学调整策略
丹阳市横塘中心校 顾伟霞
今年十月份,丹阳市进修学校与我校联合开展了一次“对话式”培训活动。我作为被培训的对象之一,亲历此活动,在一次次的试教、讨论,和最后听了指导老师王小菊的指点后,对于自己执教的这一课教学感触很多。
我执教的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的一篇课文《哲学家的最后一课》。这节课我主要是围绕这样三个问题展开教学的:哲学家的最后一课内容是什么?最后一课是怎么上的?为什么要上这最后一课?整堂课设计比较简单、朴实。主要是想让学生通过扎实的阅读去感悟语言文字的内涵,领悟教材的价值取向。至于课程理念的落实比较茫然。听了指点后,再对照新课程,重新反思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我觉得至少可以作如下调整:
一、删繁就简——训练个性阅读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这节课上 ,教师在处理课文的第二部分时是这样操作的;首先提出一个问题:“哲学家在最后一课上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学生回答后教师接着问这个问题你觉得怎么样,学生说很简单。然后教师用“学生们想出了哪些方法来解决这个简单的问题的呢?”这个问题带入下面的教学。很显然,这部分内容被教师人为地支解得粉碎,使得原本相互联系的课文内容变得像散了的骨架。学生也就这样在教师的细致繁琐的分析下如蚕食桑叶般按部就班地咀嚼着课文。那么,语言文字的内在联系性、上下文的连贯性从哪儿得以体现呢?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实践又如何得以实施呢?
为使学生能自我阅读体会,从整体上理解教材,这里其实可以设计这样的一个大问题:“同学们,你们觉得哲学家的问题简单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呢?”这时学生会很自然地找出:1、从学生的表情可以看出,因为他们觉得很惊愕。2、从他们的语言可以看出,因为他们非常自信、肯定地说出了好几种方法。(顺势将朗读训练也指导了。)这样,用一个问题统领整部分的内容,既保持了教材的完整性、连贯性,又很好地体现了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方式。
二、走出课本——培养探究精神
新课标同时指出:“阅读教学应该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教学设计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这样的环节。课文第三部分写道:“一年后,他们都来了,……同学们在谷地边围着坐下,等待哲学家的到来,可是哲学家始终没有来。”在等待的过程中,他们会说些什么呢?课文没有阐述,但是作为教师,应该有敏锐的洞察力,立足教材、利用教材、挖掘教材,寻找可拓展点,巧妙设计训练点。为此,这儿可设计这样一个环节,就是让学生交流讨论一下一年后哲学家的学生们聚后会说些什么。这个环节的设计,既是一个很好的想象能力的训练点,又是一个极佳的语言表达训练点,更是一个引领学生走出课本,自由对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充分地遐想、讨论、争辩、探究,知道了哲学家的学生想出的办法其实是不太合适的,既劳力又伤神,既不科学又存在安全隐患。使得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加深了理解,也认清楚了那些学生的除草方式与哲学家除草方式的区别所在,更为下文感知哲学家的特殊除草方式之妙打下伏笔。
三、联系生活——提高品德修养
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生活即语文。这句话道出了语文学习的方法之一,就是可以联系生活。这篇教材最后那句富于哲理的话是教学的难点,如何让学生真正领悟它,并提高思想认识,从而指导自己的行为呢?上述教案中教者挖得太浅,始终浮于字面,始终停在理性的认识。为了更好地使学生从感性上理解这句话,可以采取联系生活的方法进行浅化教学。在学生理解了两个“杂草”的不同含义后,让学生说说什么样的品质是优秀美好的,什么样的又属于私心杂念或不正确、不纯正的思想呢。学生就会调动已有认识,联系生活实际,说出具体的。如“助人为乐、急公好义、宽容谦让”等属优秀品质,而“惟利是图、冷漠自私”等都属于不正确的杂念。然后再让学生用相对的一组词代替书中的句子进行说话训练,如“要想铲除思想中自私自利的杂念,唯一的方法就是用大公无私的优秀思想来占领它。”这样,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了,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与新课标理念不谋而合),指导他们形成正确的生活认识。使他们真正懂得了生活中什么样的思想品质是好的,什么样的思想是邪恶的,只有怎样才能根除邪恶、卑劣的念头。
对照新课程审视自己的课堂,感觉我们真的还没有领悟透其精神所在。理论的口号如何落实到现实的课堂中,体现在每一个环节。这真的需要我们广大教学工作者好好地去摸索、实践。我想:只要有课程改革的意识并扎扎实实地开展实施,相信最终定能悟出其真谛!让我们伴随着新课程一路向前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