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瑞清相关材料链接
走在行知路上
弘扬行知精神
南京市浦口区行知小学 杨瑞清
一、行知之路我怎么走?
办行知实验班(1981)
创建行知小学(1985)
打造行知学校(1991)
实施行知工程(2001)
二、农村小学怎么办?
积极依靠
学会联合
尝试经营
三、农村孩子怎么教?
不让一个孩子失学
不让一个孩子留级
不让一个孩子厌学
让教师在激动和享受中教
让学生在欢乐和入迷中学
让学校成为师生精神家园
学会生存
学会关心
学会创造
学会赏识
解决“被爱”的问题
解决“施爱”的问题
解决“自爱”的问题
走近生命
发现潜能
唤起自信
善待差异
引导自选
充分尊重
高度信任
深度理解
热情激励
耐心包容
友情提醒
过去只关注“成绩”、“成功”,
现在更关注快乐地“成长”,成绩、成功是成长的副产品。
过去总认为“努力了才能成功”,
现在意识到“成功了会更加努力”。
过去总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现在认识到“不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不让孩子输在终点线上”。
过去多用食指指责、抱怨,
现在多用大拇指鼓励、欣赏。
优点分享,
让学生做心灵的主人
全员管理,
让学生做集体的主人
自主选择,
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自主选择“12多”
好身体多练,好家务多干
好书报多读,好电视多看
好文章多写,好消息多传
好节目多演,好作品多玩
好朋友多交,好事情多办
大社会多访,大自然多探
周婷婷——
双耳全聋
开口说话 超常发展
背诵圆周率小数点后1000位
正在波士顿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做自己快乐并给别人带来快乐的人
周弘——
初中毕业
翻砂工人
畅销书《赏识你的孩子》作者
中国陶研会赏识教育研究所所长
用觉醒
去唤醒
全放下
为天下
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借鉴陶行知教育思想的赏识教育实践研究》
不下定义不叫模式不搞复杂的理论建构
一个视角一条途径一份情感一种理念
一个信念一种追求一股力量一种文化
一种关爱生命滋养心灵走向和谐的文化
四、农村教师我怎么当?
发现自己 找回自信 回归真诚
守住宁静 抓住爱情 发现意义
一心坚持 诚心感激 全心成长
奔赴使命
1、发现自己——做自己精神生命的控股股东
《二十三岁宣言》
第一是政治修养。摆正5大关系:跟政府的关系、跟组织的关系、跟法律的关系、跟人民的关系、跟国家的关系。
第二是道德修养。加强14方面的修养:无私,真诚,尊重,坚毅,深情,谦虚,节俭,超脱,勤勉,持重,果敢,正派,随和,文明。
第三是处世之道。扮演好10种角色:
在母亲面前我是一个好儿子,在老师面前我是个好学生,在集体面前我是个普通成员,在领导面前我是个得力的部下,在同事面前我是个好同志,在学生面前我是个好老师,在学生家长面前我是个忠实的朋友,在亲朋面前我是受尊敬的亲友,在未来的妻子面前我是个模范丈夫,在未来的孩子面前我是个好父亲。
我扮演的人生角色将有许多许多,但归根到底只有一个,那就是在祖国面前我是一个赤子。
第四是处事之道。做好最重要的事有8件:追求理想;成就事业;不断吸取精神营养;建设健康的体魄;爱惜时间、充分利用时间;珍视友谊;忠于爱情;正确对待个人利益。
40周岁生日,我过得格外用心——
今天是我人生的新起点,我很高兴我的这个起点建立在宁静、幸福之上,我对未来充满信心,生命的潜力是巨大的,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要小看自己,不要把自己埋没,不要小满即安,要无止境地追求,无止境地奋斗,无止境地升华,必将获得无止境的幸福。
从23岁到40岁,我发现自己的人生经历了一个由外向内的回归过程。23岁的时候是一切听从组织的召唤,一切都为了做他人眼中的好人,要求自己完美。40岁的时候,找到了做生命主人的感觉。
我越来越感到,自由的心灵、自主的意志、自尊、自爱、自强、自律这些东西,是人的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比金钱、地位、名气,甚至比爱情还要重要。人是否活明白了、是否真觉悟了,最根本的标志是:
成为生命的主人,做自己精神生命的控股股东!
我们一方面要承认人是脆弱的、渺小的,因为客观世界是无比的巨大,人只是沧海一粟。但是从精神生命的角度来看,从我们每一个人应当认识并掌握自己生命的角度来看,我们还要发现一个大于客观世界的心灵世界。客观世界固然很大,但它是我们身外的东西,我们真正要掌握的是自己的命运,所以我觉得心灵世界要比客观世界还要大,至少要大1%你就可以控股了,如果能更大一点就更好了,说明你的心灵世界更加丰富。
人为什么会善良,也许是因为他已经做成了生命的主人,他知道善待别人才是真正地善待自己,他是“自爱爱人”;人为什么会勤劳?也许是因为他精神世界是充实快乐的,他是“闲”不住的,他是“自立立人”;人为什么勇敢?也许是因为他看到了自己精神生命的强大力量,他是“自强强人”!
当然,强调做生命的主人,并不是肆无忌惮、惟我独尊,强调“心中有己”,决不意味着“目中无人”。人生处处有禁忌,半步之内有险情。人生好比是在万丈悬崖上行走,在领略绝妙风景的时候,千万要注意不能失足,只要有一脚踩空了,一切也就结束了。人生又好比驾驶一辆高速行驶的汽车,你可以一边开车一边悠闲地哼着小调,轻松自如,但是哪怕一个极小的错误,都有可能导致车毁人亡!
人生当中,有些话是坚决不能说的,有些事是坚决不能做的。
人要想真正做成主人,就必须首先学会适应自然规律,适应社会法则;
自己做主人的前提是让别人做主人。
如果连这一点道理都不懂,如果没有真正学会自律、自治,就永远也别想做生命的主人。
人啊,太容易迷失自己了,太容易把自己精神生命的控股权交给别人了。我国正在励精图治,建设民主、富强、文明、和谐的小康社会,民主的社会是由自主的个人组成的。
会自主,才民主。
教育的重大使命,就是要引导人们做生命的主人。这是弘扬行知精神的要义。
2、找回自信——拥有自己的快乐老家
怕见三种人:有权的人,有钱的人,有学问的人。
脸色不顺、心跳加速、语无伦次、词不达意。
怎么会这样的呢?我慢慢明白了,这大概与我的童年经历有关系。我从小在山村里长大没什么见识,家里穷,父亲去世得早,加上那个时候讲究“成分论”,被小伙伴孤立等等,这些让因素导致我不够自信。
当然也不是一点没有自信,大自然赋予我很多东西,包括学习知识方面我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全乡就考两个中专生,我是其中一个。但是自信的缺失是明显的。在晓庄师范读书,一下子进了城,得跟那些自信舒展的城市同学打交道,我感到比较压抑,放不开,无法真正融进快乐的集体。
我在晓庄师范读书三年,组长都没有当上过,入团都是最后一批,是不是这种自卑状态导致的呢?人家说我性格内向、孤僻,说我不合群,实际上谁不想合群?我自己深深受着自卑心态的伤害。
是行知思想、行知精神滋养了我的心灵,让我在毕业的时候突然有了一份激情,有了一股冲动,我要向陶行知学习,到最偏僻、最艰苦的地方去办学,要走行知之路,实践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生命的能量开始往外喷发。
现在,人们每每谈到这一段,都会认为杨瑞清在进城回乡之间选择回乡,这是一种理想,是一种奉献精神。现在来自己解读自己,我明白这里面有理想的色彩,还有自卑心态的驱使作用。我那时有一个很特别的感觉,就是要到最偏僻、最艰苦的地方去完全是心甘情愿的,是诚心诚意的,一点没有像人家说的那种爱出风头的意思。这是什么原因呢?我现在明白了,那是一种生命的内在力量在牵引着我,要去寻找自己适合去的地方,寻找自己安身立命的地方,寻找自己的心可以自由自在的那个环境,寻找属于自己的快乐老家!
事实证明我到乡下去,到偏僻的地方去,路子是走对了。它适合我的自信心水平,适合我的那种生命状态。到没有人爱去的地方,我一下子变成了一个重要人物,老百姓非常欢迎我,非常支持我,使得我的工作一下子取得了成绩,我的心灵在鼓励、信任中,在胜任感、自豪感中得到滋养,进入了一种良性循环状态。
后来又出了一个插曲,就是1983年我被调到团县委当副书记,四个月之后我又辞掉工作回到了原来的岗位,在从政和从教之间重新选择了从教。现在回过头来看,经常有人认为这是高尚行为,这是奉献精神。坦率地说,我现在终于明白,确确实实有对农村教育的喜欢在里头,但是仍然有自卑心态的驱使,我觉得相比较而言,我的内心、我的生命是向往乡村那个环境的,我又走回了适合我走的道路,并且一直走下来了,取得了新的成绩。
但是一直到1995年,有一个感受我记得特别清晰,那一年我参加了“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表彰会,在人民大会堂受到李鹏总理的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别人看起来这个杨瑞清挺神气了,但是我那个时候内心深处还是不舒展。
有了一些名气之后,很多人一开始见到我都很敬佩,很愿意跟我交流,但是我有一个很痛的感觉就是在接触久了以后,人们又好象慢慢地冷淡我,不把我当回事了,为什么?因为他们发现你这个人是不舒展的,你这个人是自卑的,换句话讲你这个人是没多大出息的。我有点恨自己了,我怎么会是这样呢?我怎么就找不到那种我是劳动模范的感觉呢?总是很收缩、很压抑,是什么道理呢?
后来我遇到了周弘,周弘把自己重度耳聋、高度自卑的女儿培养成才的动人故事深深打动了我,促使我对陶行知儿童观有了一种彻悟。过去我也熟悉陶先生的“爱满天下”、“小孩不小”、“六大解放”,但那只是“知道”而并没有真正“悟到”。于是我们开始琢磨赏识教育,在内心深处进行文化的清理,进行哲学的沉淀。
我怎么会抓住周弘不放,我怎么会抓住“赏识”不放呢?
因为我内心太需要这种文化来滋养了!
自从琢磨起“赏识”以后,我发现我不知不觉变得舒展起来了。我终于彻底地相信人的潜力是大的,杨瑞清的潜力也是大的;我又明白人的巨大的潜力是要靠自信这把金钥匙开发的,不自信,不舒展,潜力就会被压抑住。陶行知先生说:
不做人上人
不做人下人
不做人外人
要做人中人
这个道理太好了,人上人是自负的心态,人下人是自卑的心态,人外人是自我封闭的心态,而人中人才是自信舒展的心态。陶行知老早就教导我们要做自信舒展的人中人。
我过去就找不到做人中人的感觉,忽而人下人,忽而人上人,找不到做人的感觉就把自己封闭起来变成人外人,就是做不成人中人。现在我慢慢明白了这个道理。
渐渐地,我能够比较坦然地跟有钱的人、有权的人、有学问的人交流了,我对他们既尊重又不再用那种觉得自己不行的感觉压抑自己了,我基本上从自卑中走出来了。
走出自卑,我曾经痛恨自卑,“自卑”让我这么多年活得很累。但是后来我发现痛恨自卑还不是真正的自信。
真正的自信是感激自卑。
也许正是因为自卑我才走上了一条适合自己走的人生道路,是对超越自卑的渴望让我这么多年来奋斗探索,让我明白了生命的许多奥秘。自卑本身无好无坏,就看如何对待。难道我今天的成长进步不应该感谢自卑吗?
从次,我发现我真的解放了,心灵非常的坦然。
人一旦找回自信,就会觉得如释重负,会觉得生活是如此的美好,天地是如此的宽阔。
人一旦找回自信,就会充满欢乐、充满激情,不再恐惧,不再懒惰,干什么事情都会很有劲头,干什么事情都会充满创造性。
人一旦找回自信,就会觉得人生什么都有了,什么都不怕了,已经“够本”了,其他的收获就是“外快”了,你会把一种挡不住的快乐感觉源源不断地传递给大家。
我再以自己的切身体验来思考教育问题,我惊异地感到,一个人的自信问题如果解决得不好,他的童年如果丢失了自信,那么大部分人这一辈子都找不回来了!
我是多么幸运的人,我幸运地找到了适合我的定位,我幸运地得到了那么多的鼓励,包括给我的这么多荣誉,而且我还幸运地找到了一种文化,一种用行知精神、行知思想为基础建构起来的赏识的文化。
我是在巨大的合力的扶持下才从自卑的阴影里走出来的,如果我不是如此的幸运,我这一辈子会在自卑的泥潭里永远爬不出来!
我现在办教育,有一个特别突出的意识:无论如何不能再让我们的学生,再像我的童年一样丢失自信。让学生自信舒展,就是抱住了“西瓜”,其它的什么分数也好,特长也好,充其量就是“芝麻”。
当然,丢失的自信是可以唤醒的,这个时候需要借助文化的力量。弘扬行知精神,就是要着力营造这样的文化,运用这种文化的力量去唤醒,让更多的人重新找到自信,拥有幸福的人生。
3、回归真诚——实现利人与利己的平衡
“损人不利己”。
“舍己不利人”
我们要在利人中实现利己,要在利己中达到利人,在利人利己中找到平衡。当然不是绝对的平衡,有时可能是利人大一点,有时可能是利己大一点,但是总体上要把握利人和利己的平衡。
其实,利人和利己是统一的。真正的利人,一定也是利己的,哪怕一时不利己,从长远看是利己的,哪怕局部不利己,从总体看是利己的;真正的利己,一定也是利人的。从社会文化心态的角度出发,我们说话办事应当多从利人的立场出发,但是我们心里要明白,利人和利己是一体的。找到这样的感觉,做事情就会保持心理平衡,就会乐此不彼。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当是自主的,是互利的,是自然的,是快乐的,而不是虚伪的,不是强迫的,不是痛苦的,应当追求一种平衡和谐的状态,应当回归真诚!
真诚实际上是一个很高的智慧,而且这个智慧是每个人本来就拥有的,每个人自己要什么不要什么,生命自己知道,不是要你给它,而是需要你去唤醒。不良的教育,常常会使人异化,会使人丢失真诚,远离真诚。
我觉得真诚是自己愿意的,对别人有好处的,帮助别人,不图回报,却有回报的一种心态。
不图回报,其实已有回报,回报的是快乐,回报的是成长,回报的是资源,回报的是未来某个不知道时刻的惊喜。
我们要不看任何人的脸色过日子,但是我们也一定要不让任何人看我们的脸色过日子;我们要做到坚决不伤害别人,同时也坚决不被别人伤害,不要让别人有伤害你的机会。
真诚追求的是一种自主的文化,一种和谐的文化,一种平等的文化,一种互利的文化,一种自利的文化,一种利他的文化。
陶行知先生讲要“自爱爱人”、“自立立人”、“自觉觉人”、“自助助人”、“自强强人”,所表达的也正是这种平衡的文化,是一种高度的真诚。
弘扬行知精神,就是要回归真诚,把我们的教育工作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
4、守住宁静——活在无边无际的美感中
守住宁静的心家,
经营温馨的小家,
融进和谐的大家,
奉献伟大的国家。
一个人幸福的可靠保证,来源于自己心灵的那种宁静,来源于自己自由自在自主,来源于一个人能够把握自己的命运,能够主宰自己生命的感觉。我觉得这个是根本,有了这个根本,人就会活得比较清醒。
我给人感觉可能有点怪,不进城,不提拔,也发不了财,就是出了点臭名有的时候还让我常常感到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我没有高学位,没有高职称,文章发表得也不多,在这种情况下,还能不能有自信心,还能不能守住内心的宁静,是很重要的。
我的导师朱小蔓教授非常关心我学位的事,我只要把外语花点功夫拿下来,也许就可以获得一个博士的学位。导师对我专业课程学习还是比较认可的。甚至全国政协的有关领导也关心过我的学位问题。我想想我就不要再要学位了,我不想再去和儿子比赛谁外语学得快学得好,我觉得我外语不好就不好,我把这个精力拿出来干一点我能干的事情,需要外语的时候我可以请别人来帮助,必要时我也会学外语,只是不必和学位去挂钩了。人何必什么都想要呢?那不是太贪了吗?
那一年因为参加师德报告团,我失去了一个申报中学高级教师职称的机会,等我知道有这个事情的时候,评审已经结束了。我当年如果报的话,根据当时的条件我可以把这个中高职称的问题解决。我想那就第二年再申报吧。结果第二年政策变了,要考外语、考电脑,我只好暂时又放下了。我扪心自问,遗憾是有一点的,但是我又很坦然,我觉得这个东西早一点迟一点也无妨,我觉得这个时候让自己吃点亏倒点霉反而平衡,凭啥什么好事都要摊到你杨瑞清头上呢?
在弘扬行知精神上,我们强调要学会赏识,赏识什么呢?我觉得是赏识美,“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们觉得用赏识的眼光,赏识的心灵去发现、去捕捉,可以抓住无穷无尽的美感。
当然我们不能要求完美,苛求完美,就发现不了美,几乎所有的美都是“残缺美”。对美的把握,从静态上,我们可以用一个词叫
残缺美
用残缺美的心态你就可以抓到美了。还有一个可以从动态上把握美的词,就是
距离美
你可以通过调节距离来获得美感。我觉得人与人之间的和谐通常是“距离产生美”,有的时候太靠近了不美,有的时候太疏远了也不美。我们可以调节距离,保持美感,让自己在很自在的位置上面生活。
美和善总是紧密相连的,你看这两个字都有点像。因为善才美,因为美才善。其实在传统文化里面对善的颂扬是比较多的,有很多大家非常熟悉的词,比如“与人为善”,比如“善解人意”,比如“善待自己”,比如“积德行善”。这些善的东西,跟美有什么关系呢?
善解人意发现美,
与人为善表达美,
善待自己享受美,
积德行善弘扬美。
从心里面把这些问题想通了之后,真的就觉得自己始终是处在宁静中,活在美感中,能够享受到快乐,不再轻易会被一些东西打扰。更重要的它让你——
生活在真正的激情中,
生活在真正的热爱中,
生活在真正的勤奋中,
生活在真正的勇敢中,
生活在真正的创造中。
我觉得快乐是无边无际的,创造也是无边无际的。
5、抓住爱情——经营“乡村教育之家”
成家的时候农民给我送了一块匾,上面是我授意写的一行字叫“乡村教育之家”。我想给我们这个家庭做一个文化定位,一个功能定位,我们这个家要成为乡村教育之家,要成为对乡村教育、乡村儿童付出真情、做出贡献之家,成为长久地为农村、为农民热忱服务之家。
家庭生活、婚姻生活其实也是人生成长的特殊课堂,我们可以从中不断增进生活智慧、不断提升教育智慧。
我和妻子相处二十年了,这个二十年我们一直是有感情的,但是彼此之间也有许多磨合。很长一段时间我习惯了那种平淡,我以为那是很正常的,人不可能总是让爱情那样鲜活,那样强烈,那样让人心动,那样焕发活力。也许是受习惯思维方式的影响,在潜意识里我觉得我比妻子高,比妻子重要,会流露出优越感。这种感觉必然导致我们彼此的压抑。但是我一直没有认清问题的症结,所以妻子也许觉得是在包容我,而我又觉得是我在迁就她。
去年十月份,我突然有一种觉悟,突然有一种发现。我发现夫人对我起到了一个陪伴、扶持和改造的作用。我发现她其实一直是一个舒展的、阳光的、自然的、热爱生命的人,是她“中和”了我的生命底色,帮助我真正走出了自卑的阴影。
我突然感觉到这一点,感觉到有一种东西在心灵深处被激活被唤醒,我突然发现那可能就是一种感情,或者叫爱情的东西。
有了这样的觉悟就不一样了,我心中有一种感动在升腾,那是爱情之神的呼唤!我终于明白其实许多年来我在情感问题上有一些心结,我感觉到的更多是亲情是友情,是道德是法律,是责任是义务,而少有爱情。两人世界里其实少了许多浪漫许多激情。但是我发现这只是我的问题,实际上我的妻子一直是很爱我的,一直是很舒展的。而且我发现由于自己对感情这个问题的麻木,结果对友情也有些麻木,或者说是很少获得那种真正的友谊,让人心动的友谊,现在不同了,友谊感在我心中流动!这几年在亲情上似乎也有些冷漠,大家也交流,也客客气气,但是我内心感觉这些交往有点像例行公事。我发现自己真是在人格上有缺陷啊!现在,我实实在在地感到有一种觉醒的感觉,有一种抓住的感觉。
有了那一次的觉悟之后,我们的家庭生活状态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发现读书不多的妻子其实蛮有智慧的,她那种自然的真实的生命状态给我带来了无限的美感,无穷的启示,我的笔记本上从此也多了一个项目,叫做“老婆名言”,经常有好多话说得挺有水平的,挺有哲理的。
现在,我对建设好乡村教育之家的信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足了。
6、发现价值——人生价值=奉献量÷获取量
人活在世上就是要追求更高的生命价值,做一个团县委的副书记,和做一个农村的小学教师相比,谁的价值会更大?
人生价值=奉献量÷获取量
A.获取量一定,奉献量越大,人生价值越高。在一个单位里,大家工作条件一样,待遇差不多,成绩大的,人生价值高。
B.奉献量一定,获取量越小,人生价值越高。在一个系统里,大家成绩一样,而条件苦,待遇底的人价值高。
C.人生价值一定,奉献量越大,获取量就越多,多劳多得,奉献是有回报的。
D.人生价值一定,获取量越大,奉献量也应越大,当国家为我们改善了工作条件,提高了福利待遇,我们应当为社会做更大的贡献。
E.分母不能是零,获取量为零,人生没有意义。应该满足人生活、工作的基本需求。应当尊重人的正当权益。
F.这个公式的最大意义在于,每个人在自己的定位上都可以创造崇高的人生价值,每个人都应当尊重自己并尊重他人的生命价值。
有了这道公式,我们可以解开那个难题了。乡村教师的奉献量一般并不大,不可能轰轰烈烈,但是乡村教师获取量也是很小的,就像老黄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用乡村教师的奉献量,除以乡村教师的获取量,可以得到一个很大的商数——
乡村教师完全可以创造出崇高的人生价值。
在农村小学的办学实践中,在和众多农民朋友的交往中,我学会了发现普通人的生命价值。我母亲种了一辈子地,现在老了。我越来越敬重我的母亲,从母亲身上我发现她有很多东西是我怎么也做不到的,比如她的勤劳。她一个字不识,但是她独自把4个儿女拉扯大了,她的“能力”算不上多强,而就她的“努力”而言,已经发挥到极致。我如果有母亲那么勤劳,像我母亲那样尽可能地充分发挥自己的话,那我的成长就更快了,这一点我不如母亲,我要向她学习。我们不要苛求一个解放前出生的,一个没有读过书的人,一定要在社会上成为一个什么人物,或者说她没有成为一个出名的人物她就没有价值。她的价值在她的生命里面,从她养育儿女的这个过程中,从她的下一代中说不定就看出来了。我觉得母亲应当完全有理由为自己的生命而自豪。
也许,人的生命价值是守恒的,人的生命能量是守恒的,人的能量不是表现在这个方面就是表现在那个方面,不是表现在这个时候就是表现在那个时候,它总会出来的,我们要格外看重每一个人,要格外看重每一个人的生命价值,要发现每一个人的生命意义。当然我们也要尊重自己的生命价值,发现自己的生命意义。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觉得我们作为乡村教师不比任何人低,从弘扬行知精神,建构赏识文化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做得很多很多,甚至可以做得很关键很关键,很重要很重要。
当我们真正地发现意义发现价值之后,对一些功利的东西,一些物质层面的东西就会看得淡一些。我们不是不要钱,不是不想过上好日子,换句话说我们已经过上了好日子,我们只是知道满足而已,只是知足而已,知足长乐嘛。国家对我们真是不薄了,工资收入在年年提高,我们比农民的日子好过多了。其实我们现在的日子过得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好,而且还可以更好,可是我们常常还会在好日子中煎熬自己,这是何苦呢?我现在时时提醒自己,要看到自己的价值,再也不跟快乐过不去,我仍然可以生气可以愤怒,但是再也不会在痛苦里面不可自拔。
7、一心坚持——选择好人生的立足点
任何一个人只要肯把10年、20年的生命集中起来做一件事,一定会有一个大气象。
在进城和回乡之间选择回乡
在从政和从教之间选择从教
在解脱和坚持之间选择坚持
在抱怨和赏识之间选择赏识
小里可以见大,平中可以出奇,把小事做深,做精,做到极致,就是大事。
一心坚持,使我在行知之路上找到了人生的立足点。这个立足点实际是生命的根基,你把这个根基扎在事业上面,就会获得源源不断的力量,获得源源不断的滋养,从而生长出自信心来。自卑的人并不是生命没有潜力可挖,而是他没有定位,人飘浮着,心里就发慌,就自卑。可能是因为我的自卑比较厉害一点,所以我要坚持的时间长一点,才能把自信长出来。
坚持有利于让我有充实感,坚持能让我有自信心,某种意义上说坚持让我找到了快乐,所以我就更加愿意坚持。
有人同情地说杨瑞清不容易,20年来在农村工作多苦啊。我马上告诉他,如果20年实践给我的感觉只有一个“苦”字,我也是坚持不下来,其实本质上是快乐的。为什么很多哲人说“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他为什么会那么坦荡地去面对“下地狱”呢?我终于明白了,当他向地狱勇敢地迈出第一步的时候,地狱立刻变成了天堂,成了他精神的天堂,他在这个苦里面得到了乐趣,这哪儿是地狱呀,真在地狱里面肯定受不了,早逃出来了。有人看起来杨瑞清在乡下好象是在地狱里头,但是对我来说那是天堂,我觉得坚持其实不需要太大的毅力,是一种快乐的感觉让你轻松坚持。
立大志,做大事
立大志,做小事
立大志,做实事
立大志,做新事
8、诚心感激——把握住人生的平衡点
在坚持的过程中,一个新的问题跳出来了。这些年的经历告诉我一个很重要的道理,就是在这个坚持里面,80%的功劳不是自己的,不仅仅是因为我的坚持就能把行知小学就办好的,80%以上的功劳是别人的,是社会的,是时代的。如果不是晓庄师范的辛国俊、汤翠英等老师当初那么热情地鼓励我走行知之路;如果不是李亮等同事先后陪伴我一起艰苦创业;如果不是当地的农民在他们还很穷的时候集资20万元为我们易地新建学校;如果不是开明的江浦县老教育局长张成文早在1985年就把我们学校命名为行知小学;如果不是赶上义务教育法的颁布、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推进,不是赶上课程改革、布局调整,我们的工作如何展开?我们的学校哪有今天?所以这个坚持里面大部分的功劳真不是我自己的!明白了这个道理之后,我内心涌出一个最真切的感受——感激,感激这个社会!感激这个时代!感激关心支持我们的每一个人!
诚心感激,使我在行知之路上找到了人生的平衡点。找到了这种平衡点之后,就不会再自负了,不再自以为是了。人既不自卑又不自负,就真的很轻松、很快乐了。因为感激而快乐,因为快乐而感激,不是为感激而感激,不是好像欠人家的才感激,所以这种感激是真诚的,是从内心深处自然而然流淌出来的。
9、全心成长——创造出人生的制高点
用成长,来感激
对于社会经济而言,发展是硬道理;对于个体生命而言,成长是硬道理!
躬于实践
勤于读书
善于交友
精于思考
乐于动笔
2001年7月1日建党80周年,《人民日报》特别报道:一位乡村教师的精彩人生
2001年9月10日新世纪第一个教师节,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青春的理想与激情
2003年6月1日儿童节,中央电视台10套:“周末讲述”:杨瑞清和赏识教育
2003年11月,《人民教育》杂志:杨瑞清和他的乡村教育童话
2004年第20个教师节,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当代教育家丛书之一:《走在行知路上》
2004年9月26日,《中国教育报》“视点”整版:农村需要什么样的小学教育
全心成长,使我在行知之路上找到了人生的制高点。这个制高点不是一定跟别人相比,主要对自己的生命而言。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拓展生命的空间,就找到了自己生命的制高点。而且,这个制高点是没有限高的,成长是没有止境的。
处理好公与私的关系,才能够坚持;处理好得与失的关系,才能够感激;处理好行与知的关系,才能够成长。
坚持、感激、 成长三者之间是互为条件、互相制约的,不可以割裂开来去对待。我是在坚持、感激、成长的状态中走过来的,我还将继续弘扬行知精神,在坚持、感激、 成长的状态中走向未来。
10、奔赴使命——加入传承与创新的队伍
万事师表——
两千年前的孔夫子
两千年后的陶行知
要防止一种倾向,就是不能因为出了孔夫子、陶行知,我们后人就永远拜倒在他们的脚下,只知道崇拜、仰望,而不知道我们还有更大的责任。
来到孔夫子面前,来到陶夫子面前,我觉得在敬重的同时,感到他们也是那么的亲切,分明在告诉我们,不要怕,你们要行动起来,你们要去完成你们的使命。
要敢于爬到巨人的肩膀上继续往前走,敢于去超越。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
我们在传承与创新上,要坚持“实践第一”,要回到生活,要走进职场,要把根基深深地扎进泥土里。
我们在传承与创新上,要有开放的心态,要认真学习古今中外最好、最新的思想文化理念。
我们在传承与创新上,要有学术自信,要敢于批判。尊重专家而不迷信专家,尊重学术而不迷信学术。
天天是创造之时
处处是创造之地
人人是创造之人
创建中国新型农村学校
上千农家子弟健康成长的现代校园
上万社区农民终身学习的精神家园
众多城市学生尽情体验的乡村田园
无数有识之士热情共建的文化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