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初冬,就像气候冷暖无常,交通生产也是“坐立”不安,空难、海难、矿难接踵而至,不断刺激人们脆弱的神经。 也许事故过于频仍,也许罹难后的生命都变成冰冷的数字,或许还有更多原因。我们不得不承认,当灾难的狰狞尚未侵入你我亲友的时候,人对生命并不那么敏感。古人说兔死狐悲,那么人自当更应该物伤其类。然而,现实却常常用经济或其他力量迫使部分利益相关者冷血。 “11。21”空难刚发生i东航公司就忙不迭地宣称。飞机提前起飞与空难无关。三名乘客持他人身份证登机与空难无关。廉价的日本液压油未预热更与空难无关,反正一句话,空难是因为飞机不好。不是管理的原因。 早在几千年前,无数古圣先贤告诫我们,要敬畏生命,还要敬畏生命之所出的大自然,正是在这种敬畏中,所有的生命才能获得应有的关护。 然而。数百年来,当人们利用现代科技造福人类的时候,敬畏生命的伦理却在同步消解——当前发生的诸多灾难,表面看似乎毫无关联,而内在原因却常常惊人地一致,对生命缺乏敬畏,正是社会“受制于盲目的利己主义”的产物。 当煤矿老板疯狂挖开大地的时候,矿工的生命只是他每天必须支出的工资;当出租车公司的老板获得许可证之后,利润的目标将司机的应交份额逼签成365天的合同。一天休假都不给……于是灾难发生了。 有人总是将种种问题归咎于转型社会,转型并不是一个责任垃圾桶、更不意味着一切恶果都可以摆脱道德的追问,无论政府还是社会,甚至个人都应该对天自问。 一些政府部门能否心平气和地问问自己:行业的产业政策是否合理?如果不合理,为什么长期得不到纠正?航空公司能否问问自己:为什么那么多触目惊心的漏洞在出事前被忽视? 无论是国有还是冒充国有的私有矿主是否也扪心自问:在计算矿山成本的时候,其中有没有生命的份额? 没有什么失去比生命的失去给人留下更多的伤痛。也没有什么败坏比人心的堕落更败坏。转型时代是转向尊重人权保障人权的时代,没有健康伦理依托的人权尊重是不存在的,因此转型时代也是一个形成健康伦理的过程,伦理无依的时代,往往也是伦理重建的时代,敬畏生命正是其核心精神。灾难从反面给我们启示:惟有敬畏生命才有最大的安全。 (摘自《嘹望东方周刊》2004年第49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