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丹阳市横塘中心小学网站 >> 横小在线 >> 家长在线 >> 专家指导 >> 正文  
  莫忽视孩子消费教育           
[ 作者:鲁勇    转贴自:信息中心    点击数:9    更新时间:2004-12-13    文章录入:lingfeng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近年来,随着消费观念的变化,学生已成为主流消费群体之一。省消协从一些学生及家长的反映中了解到,学生高消费现状普遍存在,一些不良消费行为令人担忧。对此,省消协提醒家长,对孩子的消费教育不容忽视,要教孩子懂得花钱。


  省消协人士指出,学生不理性的高消费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饮食消费跟着广告走。电视上食品广告的泛滥,大大影响了中小学生的饮食结构,不是广告品牌的食品不吃,不是广告流行的饮料不喝,这在中小学生中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服装消费跟着名牌走。校园里西装革履、名贵衣衫已不鲜见,一些学生专拣名牌服装买,不论贵贱。
 
  人情消费跟着大人学。庆贺生日是中小学生最具普遍性和代表性的人情消费。而日常人情消费的花样也不少:考试得了第一名,要请客;在某项比赛中获奖,也要请客。
 
  娱乐消费跟着新潮走。无论游戏厅或歌舞厅,不难发现中小学生的身影,而网吧消费更是越陷越深。尽管学校对此明令禁止,可有少部分中小学生仍难以拒绝诱惑,甚至不惜以逃课为代价。
 
  重复消费费用高。七八成新的书包、文具说扔就扔,只有新的才好。孩子们的道理是,虽然还能用,同学都换了流行的,我不换就太老土了。
 
  对此,省消协发出消费警示,提醒广大家长,对孩子的消费教育不容忽视,要教孩子懂得花钱,培养孩子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要让孩子明白:钱是父母辛勤劳动的报酬,乱花钱、不合理地花钱,就是对父母的劳动不珍惜。
 
  此外,要正确对待孩子的物质要求。父母给孩子的零花钱要合理,并且要引导孩子有计划地使用。对孩子频繁的物质要求,有时可以采用延缓兑现时间的方法。对孩子某些不合理的物质要求,则要坚决拒绝,并耐心说明拒绝的理由。
 
  不宜采用“物质刺激法”。有些父母常常以物质刺激来调动孩子学习和干家务的“积极性”。殊不知,这种做法容易使孩子养成做一点事就讲条件要报酬的不良习惯,更严重的是淡化了孩子的责任感,玷污了孩子纯洁的心灵。

 上一篇文章: 没有了
 下一篇文章: 让孩子有兴趣做家庭作业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欢迎各位横塘中心小学网站的网友在线发表个人观点)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