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教育环境、能力和文凭杂谈 横塘中心校 吴海军 清醒与混沌,愚昧与聪明,灵巧与笨拙,成功与失败……除非天生的痴呆和弱智,绝非先天决定,而是后天所决定的。婴儿坠地第一声啼哭都是一样的,任何先哲也分辨不出谁聪颖谁愚钝,而是谁后天受教育环境优越,谁就可能要聪敏一些。何为受教育环境?环境有富贵型的,有贫穷型的;有知识型的,也有粗俗型的等等。但它们都是一样的,没有本质的区别。我国唐代大诗人李白,年少时读书不用功,游玩时在小河边碰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大娘用铁棒磨针,老人一句“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使李白恍然大悟。也就是说李白受教育环境的启蒙老师是这位用铁棒磨针的老大娘。 先天受教育环境与后天受教育环境相比较,先天受教育环境为启蒙阶段,后天受教育环境为发展阶段,两者相互并存发展。例如一个人先天受教育环境为勤劳、刻苦、积极向上,那也就是说启蒙阶段为积极向上,它可以制约和发展一个人。再例如一个人先天受教育环境为懒散、毫无斗志,而后天受教育环境虽为优良,但他所谓的启蒙教育还是懒散,也就是说后天受教育环境影响并不大。无论读过书或没读过书的人,在人生的道路上先天受教育环境的影响都将相伴他一生。一个人虽然粗识文墨,但能够一切顺其自然,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再争也争不来,这一切都源于先天受教育环境的教育。 大千世界人和人的经历不同,各人的先天受教育环境也并非一样,有的人先天受教育环境是家庭、是父母;有的人是亲戚朋友;有的人是周围环境;有的人是小学老师等等,一个人对于先天受教育环境的怀念和尊敬在心灵深处扎了深根,永远不会忘记,现在有些人读了大学,有了文凭,看不起读书少的人,认为没有读过书的人,没有文凭的人就不如他。其实所谓的文凭是指一个人的学历,也就是说他学习经过了这一个历程,能证明他具有等同的能力吗?有的人他没有上学,他经历了大起大落的变迁,就会使他的思想一下子变了,有可能变得超脱、随意、厚道,有可能变得勤劳、善良、懂人情世故,也有可能变得势利……但是有文凭的人始终不承认自己比没有文凭的人差,为什么呢?因为他所想到的是那一本本子,而别人没有,也就是说他所想到的自己有而别人没有的,反过来他有没有考虑,别人有的优点而自己没有呢?一个人的能力不是靠一本本子所能体现的,他需要在做事情的过程中体现出来。同样是一件事情,让两个不同的人去处理、去完成,而这时有文凭的人没有能够做到,而没有文凭的人却做到了,那应该怎么说呢? 没有文凭并不证明很笨,不聪明,有可能受到各种环境、条件的制约而没有能够实现自己心中的理想,但是他始终没有放弃这种理想的信念,因此,他在不断的奋斗着,不断地努力,不断地探索着,希望自己有那么某一天能够通过另一种途径来实现自己心中的梦想;而有文凭的人呢?每天都在为自己这一本本子而沾沾自喜,一天又是一天,毫无奋斗目标,从不追求理想,碌碌无为,那么从这些方面看来,后者不如前者。 当然,有人说,有文凭总比没有文凭好,我也承认这一观点,但我也反对这一观点。我承认是因为它拥有了文凭,且具备了相应的能力,我否定是因为拥有了文凭,而不具备相应的能力。大众所说有文凭比没有文凭好,那都是世故的表现。例如在一个工厂一个刚毕业的大学本科生和一个工作十几年的工人在同样一个问题上有不同的见解,但是老总采纳的却是工人的意见。这说明不管是生活的经历,学习的经历,工作的经历和社会阅历,都比那形同虚设的文凭来得重要。在另一个公司同样是一位工作不久的本科生与老师傅在同样的问题上发生了分歧,而老总却采纳了那毕业生的意见,那是因为这位年青人具有创新精神。同样的两个人,同时做许多事情,其中一个人做得要比另外一个人好,而另外一个人却始终不承认这一事实,认为自己通过努力会有那么一天比他强。可能吗?值得推敲。通过三者相比较,不管是大学生、还是社会人,都应具备足够清醒的头脑,学习的经历、生活的阅历、工作的经历。因为世人有一种游戏规则,叫胜者为王,只要有好胜的心里才能证明自己的能力,才能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 综上所述,环境可以造就一个人的能力,可以造就出一个人的文凭,能力同时可以反作用于环境,而文凭只能去适应环境。相信成功与失败只是一念之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