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感冒(influenza)是历史上死亡人数最多的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主要表现骤发高热、头痛、乏力、全身酸痛和咳嗽、流鼻涕、鼻塞、咽痛等呼吸道症状。少数病人可见有鼻出血、食欲不振、恶心、便秘或腹泻等轻度胃肠道症状。病人面颊潮红,眼结膜轻度充血,眼球有压痛,咽部充血,口腔粘膜有疱疹。起病时畏寒,体温迅速上升至39℃—40℃以上,一般持续3—4天。退热后仍有乏力,持续1—2周。平素有慢性病者,幼儿和老年人,可发生流感病毒肺炎。如为重症流感,抗生素治疗无效,多于5—10日内病情恶化并 发病而死亡。死因多是继发细菌感染,发生心力衰竭和周围循环衰竭。流感因流行次数多,一次流行(如1918年)竟能造成2,000万—5,000万人死亡而令人畏惧。
1957年—1958年“亚洲流感”导致280万人死亡;1968年—1969年“香港流感”流行,美国发生了103万有生命危险的病例,有3.4万人死亡。自1995年10月至1996年9月,国外流感活动明显加强。1995年10日,日本、英国、哈萨克斯坦和伊朗等国发生了流感暴发或流行,同年12月日本北部发生了由H1N1亚型流感病毒引起的流感流行,其流行规模约等于1994年同期的10倍。1995年12月——1996年1月,欧洲绝大多数国家,如挪威、法国、独联体、匈牙利、德国等国及美国相继发了流感暴发或流行。1996年5—6月,在冬季流感一直处于平静状态的南半球一些国家,如澳大利亚、新西兰、智利和阿根廷等也相继发生了流感暴发或流行。至今这种病毒仍是最可怕的一种流感病毒。我国从1953年1976年已有12次中等或中等以上的流感流行,每次流行均由甲型流感病毒所引起。1957年甲型流感病毒流行,在6个月内波及全世界,我国2个月内即形成全国大流行,上海市发病率就高达54%。进入上世纪80年代以后流感的疫情以散发与小暴发为主,1995年10月——1996年9月,我国流感活动程度比1994年10月——1995年9月明显增强。1995年12月下旬开始,我国华北和东北地区发生了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的流感流行,元旦前后达高峰。春节前后,即1996年2月流感波及到华东地区,如山东、安徽、江苏和上海等地,接着南下,3—4月蔓延到湖北、湖南、两广、福建、四川和海南等省。然而到1996年8月份天津和北京地区又出现了一个流感小流行波。虽然流行波小得多,但这在流感病毒新亚型毒株未出现情况下,在华北地区于夏季发生流感流行实属罕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