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丹阳市横塘中心小学网站 >> 横小在线 >> 新课程在线 >> 课改论文 >> 正文  
  对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认识         
[ 作者:张和荣转载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984    更新时间:2004-4-12    文章录入:张和荣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对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认识

鼓楼教师进修学校  施建洪

  

为了体现小学数学课程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学面向全体,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依据新课标的理念我们如何全面地、科学地、合理地进行课堂教学评价,真正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促进教师不断改进教学,这是值得我们研究的课题。下面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方面存在的一些弊端:
    1
、认为教学是课程的传递和接受的过程。规定教师教什么怎样教。教学中教师只顾照本宣科,全盘灌输,成为教材的奴隶和执行者。而新教学观认为:教学过程不只是实施课程计划,完成自己教案中设定的内容,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究新知识的过程,它应成为课程内容的持续生成与转化,更是课程的创生和开发。
    2
、认为教学是教师负责教和学生负责学的过程。教与学的关系表现为以教为中心,以学为基础,教学由共同体变成单一体。而新教学观认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体,这种统一的实质是合作交流、师生互动和共同发展,在民主、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中探索新知识、掌握新方法、形成新技能,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3
、认为教学过程是教师事先备课的具体表现,要强调完整性。教师在课堂上只顾实施教案,进行以前所谓的知识与技能的教学。而数学课程标准中对知识与技能有了进一步的明确,数学知识与技能是指数学事实与数学活动经验。数学事实是指前人已总结的、公认的、客观存在的、不因时间而改变的东西。数学活动经验是指活动中学习者产生体验、领悟、积累和建构。同样参加数学活动,但每位学生的体验不一样,因此所产生的知识结构不一样。加强知识与技能的教学我们要重新认识,要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和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教学过程让学生体验成功,进行情感交流的过程,成为道德表现和人格体验,会使知识学习过程成为道德提升和人格养成的过程。
    4
、认为教学过程既要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也要有小组合作学习形式。但缺乏实质性的合作,把小组合作学习停留在表面形式上,学生参与度均衡,学生间合作不够主动,教师评价和奖赏重整体轻个体,没有处理好小组合作与个体发展之间的关系。而新的教学观认为:合作学习只有建立在个人努力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学生合作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每个人的发展,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发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然后才能谈到合作意识和能力培养。小组合作学习与传统的教学形式不是替代的关系,而是互补的关系。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每个学生有了初步想法后再进行探究、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二、新的教育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
   
评价是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它就如一根杠杆引导着数学教育的趋向,调节着教师行为,改变着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环境,它成为学生发展的催化剂。如何评价一节数学课,以往重点看教师的教学设计和素质。而现在更要看学生的活动和表现出的态度。数学新课程标准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和情感态度四方面来评价一节课的目标。新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评价具体要重视如下几个方面:
    1
、教学内容:一节数学课上,老师为学生提供了学习内容,为学生组织学习材料,这些内容可以是教材上的例题与练习,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的层次与结构,重点与难点,领会编排意图。也可以根据本班实际对教材进行重组与创造。教师应成为教材的创造者。学习的材料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教学内容体现生活化,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数学来源于生活,但绝不能把数学等同于生活。数学是实际生活的抽象。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思维活动。教学内容的选择还不能仅停留在实际生活这一层面上。
    2
、教学方式: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地位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都是要利用数学自身的魅力着力于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宽敞的学习空间,尽可能多给学生提供参与活动的机会,帮助和指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活动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方式的转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建立高效的教学结构。
   
根据教材知识的前后联系、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已有的经验,教师做到学生能探索出来的教师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独立发现的教师决不暗示。
   (2)
关注个体差异,进行有效指导。
   (3)
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4)
创设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
   (5)
尊重学生,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
    3
、学习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显著特点,学习方式的转变意味着个体与社会关系的转变,意味着存在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学习方式的转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参与性:学生在具体活动中表现为我要学
  
2)独立性:学生在具体活动中表现为我能学
  
3)开放性(求异性):学生在具体活动中表现为发挥自身特长,根据自己的独特性探索适合自身特点的学习策略
   (4)
实践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学生以原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点为基础,在学习活动中进行观察,比较、探索、理解,然后把新知纳入自己的知识中,使自己的知识结构更加具体、丰富、完善,从而能用新知识、方法去解决新的问题。在这一学习活动中学生只有大胆实践体验,知识学习不再属于认知理性的范畴,也可以扩展到情感、身心和人格领域,从而使学习过
程不仅仅是知识的建构和增长过程,同时还是良心和人格健全发展的过程。
   (5)
问题性: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问题是思维的动力,创新的基石,如果学生在课堂上或课后的学习活动中,能不断地提出问题,这就说明对知识的学习与探究充满了好奇心、富于想象力,勇于求异,在问题中求知、在问题中发展。
   4
、教学效果:课堂上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课堂设计能从学生实际出发,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在老师的指导下生动活泼地、积极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
   5
、教师素质:新课程必将带来教师的课堂常规经验和活动方式的变化,对数学教师的素质也有新的要求。教师应具有较好的职业道德,较扎实的数学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较强的教学能力,组织教学能力和课堂应变能力,良好的文化素养,较熟练的现代信息技术,较强的钻研教材及课程资源开发能力。
  
教学的多样性、变动性要求教师是个决策者,而不再是一个执行者。在新课改的环境下,教师具有创造新形式、新内容的空间,需要教师创造出班级气氛,参与小组活动与交流,进行必要的解疑、补充、讲述、总结和板书。创造某种学习环境,设计教学活动,表达自己的教育理念。
  
数学教师必须是一个真正的专业人员,不仅是已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继承者和实践者,也是专业知识的发展者和创造者。教师要在新的课程环境下塑造自己的新角色。

 上一篇文章: 没有了
 下一篇文章: 感悟日记——学生自求发展的平台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欢迎各位横塘中心小学网站的网友在线发表个人观点)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