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丹阳市横塘中心小学网站 >> 横小在线 >> 教师在线 >> 教师论文 >> 小学数学 >> 正文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         
[ 作者:张和荣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356    更新时间:2004-4-12    文章录入:张和荣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

横塘中心小学    张和荣

 

新颁布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以实现结论与过程、认知与情感、科学世界与现实生活的统一。在实施数学新课程的今天,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课堂教学的结构、学生学习的方式和师生的角色等方面都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课堂教学如何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依据数学课程标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恰当地选择教学方式和方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素质,已成为广大教师关心和思考的问题。

一、加深了解,找准起点

现在学生的信息来源广,学习的渠道拓宽了,学习的准备状态往往超出教师的想象,许多课本尚未涉及的数学知识,学生已经了解甚至知道得清清楚楚了,例如,20以内的加减法,时针的认识等,这就要求教师了解教学的真实起点,顺着学生的实际能力设计教学。为此,教师在备课中应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学生是否已经具备学习新知识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掌握的程度怎么样?

2、哪些数学知识学生已经具备了生活经验,哪些离学生的生活经验比较远,需要创设哪些现实情境?

3、哪些数学知识学生能够自己学会,哪些需要教师点拨引导?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沟通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又能提高学生在新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依据教材,优化教学

数学教材是落实新课程标准、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目前,新编的小学数学教材,在内容上的要求是基本的,绝大多数学生通过努力是可以达到的,但综合性、弹性都增大了,这对于一个班级中不一定适合于每个学生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使之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信息。为此,在教学设计时,应对下列问题作出思考:

1、教材内容是不是达成课时教学目标所必须的,应删去或从略哪些学生已学过或者已经认识的内容?哪些数学知识的素材不够充分需要补充?

2、在校内校外和网站上可利用哪些与教材内容密切的课程资源?

3、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什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看怎样定位比较恰当?

4、结合哪些内容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态度?

5、在练习中如何处理好基本与提高的关系,为水平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数量和质量要求?

这样,教师以新教材为基石,走出教材看教材,不仅使新课程理念具体地落实到教材的处理中,而且也使教师自己成为新教材的积极实践者和创建者。

三、精心设计,引导探究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教为中心的“传递——接受”的注入式教学。新课标主张的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合作——探究”的互动式教学,教师通过相互矛盾的事件引起学生的认知的不平衡,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为了提高探究的质量、合作的效率,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精心设计问题。合作探究从问题开始,教师设计的问题应注意:一是问题要能激发学生的合作探究的兴趣;二是问题虽然与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有密切联系,但与学生原有的认知有一定的距离,必须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经过合作探究才能获得结果;三是问题的答案对学生来说是未知的,但不是唯一的,要让学生在相互启发中拓展思维。四是问题要激发不同层面学生的成功体验。

2、讲究实效。教师在教学备课过程中要认真思考以下问题:一是为什么这节课要进行合作探究学习,不用可以吗?二是如果要合作探究,哪一个数学知识要用?大概需要多少时间和空间?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如何点拨引导?三是如何把全班教学、小组合作与个人自学、独立思考结合起来,做到优势互补?四是如何引导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倾听、学会表达,提高合作探究的能力。

四、注重过程,发展思维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这一理念揭示了数学教学不仅仅是为了掌握现成的知识结论,更重要的目的是将学得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让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充分揭示概念和结论的发展过程。小学数学教材内容的呈现,一般采用“创设问题情境——学生探究——解释、应用和拓展”的过程,但由于教材限于严谨、精练和篇幅等原因,往往将数学结论的发展过程略去,实际上数学结论的发展与提出,是经历了曲折的实验、比较、归纳、猜想和检验等一系列的探索过程的。如果教师在教学中照本宣科,学生只能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经历”、“感受”和“体验”等探索过程,不仅要使学生了解结论的由来,强化对概念、法则的理解与记忆,而且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的科学发现与创造打下基础。

2、揭示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重要途径之一。教材上的概念、性质、和例题的求解,往往忽略了思路探索过程,如果教师知识按照书本上的叙述传授给学生,学生学到的不过是一种机械的模仿,在面临新情境下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时,可能就会束手无策。为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思考如何调动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理解问题,进而形成自己有效的学习策略。

五、注重评价,建立自信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这就表明,评价也是教学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1、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评价要注重理解和应用。在作业练习时,要结合实际的背景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更多的关注对知识本身意义的理解和在理解基础上的应用。例如,对于统计学习的评价,重点应放在考查学生能否在具体现实的情境中,应用统计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是否具有统计的意识等等。通过这样的评价,可以促进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增强实践意识和应用意识。

2、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评价必须倾注更多的人文关怀。评价应贯穿教学活动的始终,而且以口头评价、及时评价、随机评价为主,还可以是生生之间的评价。当学生获得成功时,教师要给予赞赏,赞赏每一位学生见解的独特性,赞赏每一位学生在学习中所付出的努力及取得的进步;赞赏每一位学生的好学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总之,努力使评价过程成为一个情感知识化和知识情感化的过程,成为一个有着情感意义的生命过程
 上一篇文章: 没有了
 下一篇文章: 小学数学教学要“生活化”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欢迎各位横塘中心小学网站的网友在线发表个人观点)
  • 会员有晨旭于2004-6-2 12:52:19发表评论:
  • 评分:3分
        你好

    查看关于此文章的所有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