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生态与语文教学
丹阳市横塘中心小学 严文华 顾伟霞
生态学是研究人类与环境关系的一门科学。美国哥伦比亚师范学院院长劳伦斯·克雷明首次将其与教育学相渗透,提出了“教育生态学”。语文教学作为教育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是具有自行组织功能的开放系统,有关生态系统的理论完全能够适用于语文教学的研究。语文教学生态系统有着自己的环境,其中校园生态是对语文教学影响最大的生态环境,它为语文教学提供各种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是语文活动课程的条件。
从实践来看,近几年来,各级各类学校加强了对校园环境的建设,为此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 校园生态环境也的确有了很大改观。但面对新课程改革,没有从教育资源开发重组的角度来超越教材、超越学科、超越课堂,只是就语文而语文地进行教学。
校园生态作为一种系统,就其整体结构来看可以分为物质、精神、活动三个层次,从而对语文教学产生影响。
一、校园物质环境与语文教学
校园的物质环境通过教育者的组织和利用,可以对受教育者产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养性怡情的积极作用。这种积极性的功能需要通过教育者的设计来体现。校舍的建筑、设施要多样而统一,均匀而协调,多样使人活泼,统一使人安稳,均匀使人敦实,协调使人舒展。建筑物色彩要明快,明快的色彩容易引起人的共鸣。语文教师要有意识地利用校园物质环境,或改变某些校园环境为语文教学服务。
1、语文教学对物质环境的利用
校园的物质环境为语文教学提供了素材和空间,利用这些素材和空间可以练就学生“活”的语文能力,其利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引导学生进图书馆和阅览室,“多财善贾,长袖善舞”,广泛的阅读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有着决定性的影响。第二,利用校园风景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要写作先观察”,观察能力的培养是学生语文能力,特别是作文能力培养的基础工程。我们要有计划地安排,本着课内学习方法,课外形成能力的原则安排观察能力的培养步骤。
2、语文教学对校园物质环境的改变
语文教学应发挥自己的学科优势,为校园物质环境的改变作出贡献。具体有以下途径:第一,参加各种物质文化建设,如引导学生写校歌、校风、校史等,或给校园风景点命名。若意见一旦被采纳,将对学生产生巨大的鼓舞,从而产生对语文的兴趣。第二,引导学生向班级捐书,建立班级图书角,增加学生的阅读面。第三,与活动课程相结合,为学校建设文化景点。语文教师可根据学校的整体规划,根据语文活动课程的计划,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建立一两个景点。第四,引导学生参与校刊和班刊的编辑,参加校广播台的编辑和播音。这是对学校文化建设的贡献,也是对语文能力的锻炼。
二、校园精神环境与语文教学
校园精神环境是校园群体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体现出来的群体心理定势和心理行为特征。良好的校园精神环境表现为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间的适度交往与竞争和正确的学习态度。主要包括学校与班级的传统、学风校风、领导方式、人际关系、价值取向等等。它们体现和反映学校的历史传统、精神风貌、校园特色以及目标追求、道德情感、价值观念、行为模式,它们所倡导和传播的道德价值和精神品格渗透、附着在各种环境因素中,并赋予学校以特有的个性魅力。
校园精神环境的形成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心理产生影响。校园精神环境是通过感染、模仿、从众、认同的心理机制,使学校全体成员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影响,引起个人心理和行为的变化,以求与校园精神趋于一致。简言之:语文教学有同其类似有效的教育机制。
1、感染。感染是校园精神环境发挥作用的情绪基础。所谓心理感染是指个人对某种心理状态无意识、不自主的顺从。校园精神环境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心理,潜移默化地使个体将精神环境非强制地、非逻辑地移植到自己的心理系统之中,经过同化形成个体的心理特征。
2、模仿。模仿就是对别人的行为或群体的心理状态的不自觉的仿效,依照他人的行为,使自己的行为方式达到与所依照者相同的过程。榜样是学生模仿的关键,学生最敏感的是教师的行为,所以教师要努力完善自己,为学生树立模仿的榜样。
3、从众。从众是个体在群体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转变原有的态度,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语文教师要对良好的校园精神进行强有力的宣传,使学生感到一种无形的压力,从而产生从众的语文学习行为。
4、认同。校园精神环境对学生语文学习的影响并不是均等的,学生接受影响也不是全盘接受,而是有选择地接受。因此精神环境对学生的影响需要学生的认同。
三、校园活动与语文教学
活动是全体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人有目的地影响客体以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现代哲学把活动看作人的存在和发展的方式,现代教育确认活动是影响人发展的决定因素。语文作为基础教育中的一门学科,它的学习也必须通过一个个活动的组合来完成。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就体现了古人对活动作用的认识程度。如果把活动当作课程来认识,那么校园语文活动课程分为阅读活动、写作活动和听说活动。
1、阅读活动。从性质上分可分为扩展性阅读、专题性阅读和兴趣性阅读。①扩展性阅读是在学科课程提供间接经验、理论指导的基础上亲自实践,获得感性经验,从而为学科课程提供广泛的智力背景。②专题性阅读,是围绕某一主题进行的阅读活动,如社会热点,根据学生的从众性特点,教师抓住学生的心理,开展阅读活动课,进行专题阅读,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必然产生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③兴趣性阅读。这是阅读活动课的最主要形式。教师要加强对学生阅读鉴赏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要加强课外阅读的管理与引导,不要让学生只沉迷于武侠、爱情、警匪小说中。定期举行阅读成果交流会、阅读笔记交流展等。
常见的阅读活动。①收集格言活动。警句格言是人类文化的结晶,有很强的哲理,闪耀着智慧的光芒。通过搜集,可受到智慧光芒的照射。②每周一歌活动,使学生在欢乐的气氛中学习语文。③阅读课外书。活动课程中教师要推荐读物,让学生获得精神食粮。④背诵诗文活动,这样可增强记忆力增加语言材料,丰富知识。⑤开朗诵会,培养朗读播音人才。⑥搜集对联故事。⑦读古文活动。短小精悍的古文往往语言隽秀、富有哲理,读了古文可增加学生对古代语言的感性认识,也可懂得许多深刻的道理。⑧文学讲座。充分发挥学生的参与作用,引导学生自主活动。
2、常见的写作活动。①办手抄报。办一张报纸实际上是对学生语文能力的综合训练。②写文学日记,指导学生将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写下来,这是培养观察和写作能力的最佳途径。③影视评论。④写调查报告。这种方法可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更可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⑤成立文学社。介绍文学创作的有关知识,自办文学刊物,举行优秀作品展。
3、语文听说活动。①精彩短章听写。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听力,另一方面为写作提供素材。②演讲比赛。先组织写演讲稿,反复练习,然后组织演讲比赛。③收听广播,看电视、电影、戏剧。④演课本剧。这是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相结合的活动形式。⑤评点日常最得体语言。⑥学生讲课活动。让学生走上讲台,进行课堂教学。
校园生态环境包括对语文在内的教育教学活动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其功能是巨大的,既有凝聚激励的功能,又有熏陶和益智的功能。教育教学活动的成败与校园生态环境的优劣息息相关。缺少生态环境的支持与配合,教育教学活动将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俄国著名作家契可夫借他的小说人物之口曾经说:“大学生的精神状态,在大多数情形中,都是由环境培养出来的。那么,在他念书的地方,他无论走到哪儿,所看见的,都应当不是别的,而只是宏大的、强壮的、优雅的东西才对……求上帝别让他瞧那些瘦伶伶的树木、七零八落的窗子、灰色的墙、罩着破破烂烂的瀑布的门才好!”充分认识校园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积极投身于学校生态环境的时代建构和优化,让它与语文教学“同构同生”,已成为现代学校、现代教育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