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校长文化的思考
丹阳市横塘中心小学 蒋红军
一个面对多元文化冲击与挑战的校园,具备何种主流文化的底蕴,才能融入开放的社会?作为主导校园文化、影响社区文化建设的校长,以何种观念意识和行为方式引领学校发展方向?这就涉及到一个深层次的理念:校长文化建设。因为一流的学校要传播最先进的思想,实现这一目标的原动力是校长文化力的释放。 精神指向 苏霍姆林斯基说:“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的领导”;陶行知先生说:“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要评价一个学校,先评价它的校长”。由此可见,中外教育家们已高度重视校长文化的内在精神与观念驱动力,并一致认为,学校成功的动力,源自于校长文化的辐射。从这个意义上说,校长文化的思想内涵决定学校办学的品位和质量。时代的发展、环境的变化对学校办学提出了新的挑战,教育的产业转型、校长职业化、教师专业化,使以校长办学思想为核心的校长文化成为学校参与全球化教育竞争的生命线。 审视校长的职业实践,校长文化从宏观上可解读为“在校园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中所折射出的校长独有的精神追求和职业行为特征”。从微观的职业实践的角度审视,校长文化是“校长群体在向职业化演进的过程中,形成的代表群体共性的精神境界、价值取向(理念追求)、人格魅力和行为准则等职业特质的总和”。它涵盖校长精神指向和行为方式两个层面,是一种以三个面向为指导,以社会文化为渊源,以职业追求为动力、以教育理念为内涵、以施政治校为表征,以对教育规律的把握为根本、作为校园文化、社区文化的核心,植根并作用于校园文化、社区文化的职业化的教育精英文化,具有历史的传承性、时代的创新性、社会的兼容性、职业的同质性。 行为方式 具体而言,校长的时代精神必须是用教育哲学的思维方式理性思考动态发展、双向开放的世界秩序对教育提出的新挑战;校长的观念必须用学习跟进未来,统领全校乃至区域文化的发展,并在持续的跟进中调整思路,超越自我,适应变化。正是校长职业意识观念的开放性,从而决定了校长文化在职业化研修中焕发出独有的光彩。 他沿此,研究着管理的协调,思考着文化的传承,选择着多样的泛化的统一,沟通着文化的交融,在办学的把握上即有对原有的保持又有新理念注入,新实践的探索,形成新时期特色文化模式,一旦出现原文化与现时的不对接,不合理,会努力寻求一种新秩序,革新原有文化模式,以达到一种与时代相附的教育模式。 成熟的校长文化应是一面旗子,引领师生伴号角和鼓声意气风发前进,其影响力超越校园上空,影响着社区文化。 我们还必须意识到:校长文化不是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校园环境、校园内文化活动及校园隐性德育教育等,而校长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不仅在校内,还在校外,是领航文化,是心理文化、社会文化、教学文化、学生文化、科研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的综合体系,是创新精神的内驱,是校内多元文化要素长期实践活动的积累,是校长的理想,价值观,行为准则的体现。 校长文化是一种穿透力,驾驭多变的世界,导航教育规律与时竞进的态势。其原因不仅是知识的厚积薄发,更是观念的超前,倡导校长文化,推进观念变革,无疑是培训当务之急。 对比反思 校长文化看似无形,但对学校的发展、定位却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种渐进嬗变的文化,创新力较弱,注重现实的应用性。这种文化意识也严重影响着校长文化。而西方文化是激进、昂扬、求异思变的文化,关注对现实的突破与创新,注重弘扬个性,因此更多一些前瞻意识,他们更多研究的是太阳围绕月亮转还是月亮围绕太阳转这类问题,可在历史同一时期中国却研究着平判,统一权力的争斗,当彼得大帝大兴土木建造博物馆、图书馆之时,中国大兴土木建行宫、建宫殿,十六世纪后,西方文化几百年就超过中国几千年文化,美国200多年文化即营造文明强大的科技,经济社会,究竟为什么?当原苏联卫星领先于美国先行上天,美国人不明白,困惑的结果是人文艺术的领先,导致观念、文化的领先,可见,文化取向对任何事情都乃重要原因之一。因为他的倡导,它的社会取向,是人们心目中无形的丰碑。职业校长培训首倡校长文化,首倡开放意识,兼收多元文化精髓,丰富校长文化的底蕴,这不仅是一种昭示,更有不容否定的战略意义。
为什么要倡导教育文化力
在清华校长职业化和给全国少工委设计的辅导员培训中我曾力倡教育文化力,教育文化的提出给站在第一线的校长应答多元文化的挑战,寻找到了一条基本思路,在教育产业和其它行业一样进入主流社会同时,并从职业意识出发,倡导一种育人的环境、氛围、倡导学校文化、校长文化、教师文化及育人取向文化,无疑是适应主流文化取向的跟进之功。 教育的历史和现实——呼唤教育文化力 为什么要提出教育文化力、倡导教育文化力有什么作用?教育作为培养人的千古基业,自2140年前文翁教化以来,也就是中国第一所地方官办学校石室中学成立以来,一直沿袭着培养特质人才的宗旨,特质人才是怎样培养出来的,学校不是工厂不能象生产产品一样的流水线作业,人是千差万别的,而且追求目标不一样。而学校教育必须体现时代,根据社会不同时期的要求、时移事易地制定人才培养的目标。什么是目标,就是在办学过程中,反映时代,融入时代的一种办学精神和追求,这种追求与精神最让大家认可的当属“校训”。 校训,也可叫育人取向,这是人才培养长久要锁定的一个方向,但要形成育人取向文化却不是朝夕之力,需要多任校长对同一个育人方向的认可,美国西点军校200多年承传“责任、荣誉、国家之精神”,这种育人取向经多任校长推崇、认可,形成了学校的文化育人取向,正是这种传承,才培养出美国两任总统(艾森豪威尔、格兰特),培养出400多名将军,数万名军官,例如:巴顿将军、海湾战争总司令施瓦茨科夫等世界知名将领。因为人才的培养不能今天一个思路,明天一个调子,特别是把学校的掌门人做为官来任命,对校长的频频调动,而且对校长的任命不讲职业标准、职业操守。这些看似是组织手段,其实是不懂教育规律的体现,学校既定教育方向,不但是指向时代所需,而且要融入全体师生聪明智慧,经过长时间的契而不舍的实践才能形成,因为人才的培养定律告诉我们:“没有轨迹的列车是走不远的”。 浙江嘉兴秀州中学之所以培养出世界知名数学家陈省身和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及十几位院士,就是当初“爱国、爱校、爱科学”的校训及动态的校园文化所致,对于当时一个落后挨打的祖国,最好的办法就是“科学救国”,也正是这一指导思想,各种动态的《国家与科学》报告、《农业与科学》讲座、《宗教与科学》的灌输、《教育与科学》的倡导等各种反映科学报国的先进思想,让莘莘学子立志报国,因而造就了今天科学的精英。 关于育人取向文化问题 在教育文化力中我们详细地诠释了什么是校长文化、教师文化、何为动态、静态的校园文化。为什么要提出一系列的文化,这些文化成立吗?应该这样理解中国加入WTO(俗称入关)即是文化的“入关”,入关谈判代表刘光溪讲的很贴切,入关一是文化的入关,二是各行各业都要职业化。对外开放的中国入关后,在用政治态度区分敌友将受到质疑,因此用文化应答是最好的方式,试想酒、菜都可以有文化,为什么不可有校长文化、教师文化呢?教育是有规律的,文化不只体现出教育思想,更是思想情感指导下的一种行为方式。 校长文化、教师文化不是指他们的修养和学识,而是指他们共同对待教育的态度,文化有其特有的指向,因为文化的指向不是环境优美,而是指对环境的态度,构建学校文化育人的“场”,教师、校长、学生要相互沟通、相互影响,思想的交流、情感的沟通,是受教育者与时代的对话,与未来的对话。校长、教师的言谈、举止都将对学生未来产生深远影响,如果学校没有一个明确的育人取向,不懂得文化育人真谛,就不会有独到的追求,更无特色而言,甚而囿于职务角色违心地做事,充其量是“履行公事”。对人才成长不会有大地成效。 学校的育人取向要形成一种精神为大家所追求,为全体教师情愿地执行,这种精神的贯彻不是一种管理活动,而是对一种文化初衷的内心向往,只有此,方能产生激情,产生创造欲。 教师文化是一种特质文化,是在贯彻育人取向过程中的主导文化,教师如果对学校的育人取向、校长提出的办学思想不一致,对办学精神来讲是不成功的,作为学校文化领导的校长来讲,学校文化的贯彻首先要关注教师的发展。社会在进步,网络社会和全球经济一体化使学生成长有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一般来讲,计算机应用,外语地位的提升,对教师在业务上提出严峻挑战,因此,关注育人取向也必须关注教师的进步,校长要深谙教育规律,而不是崇尚规则。而且要把握时代发展的趋势,还要明确教师发展是学校的关键。什么是福利,尤其是对年轻的教师“培训是最大的福利”,一个富有生命力的校园一定是教师文化蓬勃发展,用校长文化魂领校园文化的精神家园。 职业校长的提出和全球经济一体化所带来的主流文化育人取向为教育文化力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在以往的任命科级处级职务校长中很难有这种思考,因为我今天是校长明天不知干啥,而且什么都是统一的,按行政指令办事,也用不着讲什么文化,更没育人取向之说。 教育文化力的提出,使广大校长有了强烈认同感,同时为教育注入前所未有的活力,教育文化力的提出,最终要实现文化育人这一时代命题的思考,文化育人不但能动态反映时代最新的科学知识,而且还应包括对人的人文关怀。 文化作为一种情感,反映在校长身上是对育人取向,对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实质是对社会未来的负责。 文化作为一种力,一旦作用于校长、教师身上,将对人才的培养产生潜移默化,无所抗拒之力。中国的教育文化底蕴不可谓不深厚,但为什么我们落后于美国?是美国的求异、激进、创新、霸道文化形成的“力”大于中国仁爱、宽厚、仁、义、礼、智、信所产生的“力”。文化的相比,实际上是力的较量,文化力的提出将产生教育新的生产力。 当教育文化力以其丰富内涵,反映在教育全过程中,在相互沟通中产生感情共鸣,形成共识,校长的意志和全体师生音气相通时,所指向目标,即育人取向还能达不到吗?这也就是为什么要倡导教育文化力的初衷。 教育经济学——文化力研究的钥匙 纵观中国改革开放前的教育,更多的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也由于为政治服务多年倡导而使人心有余悸不敢多提。世贸组织教育服务公约坦言,“教育的重要准则是服务于经济” 。可多年来我们不但没有刻意服务经济的教学体系,而且少有这样的办学思考,“只有在两种思想的结合点上融合才是最有趣的”,职业校长的三A之一就是学校作为独立法人机构的经营,但这种经营不是对企业赢利为目的经营,而是有形无形资产的市场运作,目的——托起优质教学服务大众化,其实学校已都在经营。北京897所学校其中有近300所在尝试经营,即校中校,校外校,出卖校牌等,多有让不会经营的校长为难。陈至立部长2001年的报告中指出,全国仅当年欠工资165个亿,如果连工资都保障不了,哪来优质教育,无源之水的或缺“水”的教育面临教育市场巨大冲击和挑战。教育既然是产业,就理当经营,即是市场就要策划,而且我们面临强大的多元文化的冲击。日前,联合国世贸组织宣布,将斥资40多亿在北京、上海等地建四所分校,《民办教育促进法》《中外合作办学条例》都将相继出台,教育经营时不我待,其实这一切都可说是一种观念,观念又处在文化的核心层,起着导向作用,其实是理念的领先,冲破传统——根据发展变化情况不断创新,这才是教育真正的与时俱进,也是人才倍出的途径。 教育文化力的提出,从多元文化的冲击挑战角度,教育要体现时代精神,文化育人、教育规律与经济理念对接的视角,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教育进入良性发展的蓝图,教育文化力是制胜未来教育市场和人才培养的“一把利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