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要打印的文件是:新的呼唤    新的探索

新的呼唤    新的探索

作者:严云霞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56


 

新的呼唤             新的探索

丹阳市横塘中心小学        蒋红军      严云霞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犹如一股春风扑面而来,《数学课程标准》的颁布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带来了生机与活力。《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有了生活经验、学生活动,学生才能动起来、活起来;有了尊重信任、内心需求,学生才能主动起来;有了异想天开,敢作敢为,学生才能表现出个人独特的魅力。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对新的学习方式的反思与认识。

 

数学学习应是生动活泼地学

 

〖案例〗:苏教版《数学》第一册第12页“认识左右”的教学片断。

(多媒体演示大马路上,一个靠左行走的人被一辆自行车撞倒了。)

师:同学们,我们刚才看到了一起交通事故。现在你是现场的警察,分析一下事故的原因。

1:大概骑车的人喝酒了。

2:有可能骑车速度过快了……

3:那个行走的人违反了交通规则:走路要靠右行。

师:对呀!走路时要遵守交通规则,能分辨左右,不然发生交通事故多可怕啊!认识左右对我们可太重要了!同学们,你们能辨别左右吗?

生:能。

师:想想,说一说你是怎样记住左右的呢?

1:写字的手是右手,另一只手是左手。

2:我举手发言用右手。

3:我踏步的时候先踏左脚,再踏右脚……

师:同学们,你们能借助自己的身体认识左右,办法真多。下面我们做个游戏,考考你能不能认识左右。

(游戏一)听口令:起立,向前看齐,向前看,向右转,向左转,向右看齐……

(游戏二)指面部:根据老师的口令做动作:用右手食指指指自己的鼻子,用左手食指指指自己的右眼;用左手摸右耳,用右手摸左耳……

〖反思〗: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数学。

认识“左右”是和生活紧密结合的内容,生活中的“左右”司空见惯。作为教师,要做个有心人,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发展水平出发,选择一些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场景作为素材,有意识将生活和数学紧密结合,将数学知识生活化,让刚入学的一年级小朋友感受到:数学不难,生活中有许多数学知识,原来我早就学会了一些数学知识。

一年级学生注意力不持久,好动、好玩,听到“游戏”“活动”神情就特别兴奋,学起来特别带劲。本案例从学生熟悉的走路入手,引出了“左右”,体会出“左右”就在我们身边,而且很重要,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认识左右的欲望,再借助身体左右部位的一些活动、游戏,在生动活泼、有趣的活动中记住左右。整个学习过程由于有了学生自己的亲身经历,而且是在主动、快乐的氛围下学得的;所有的知识并不是老师按一定的预定方案强加给学生,更不是将知识原封不动地“塞”给学生的,而是设计了一系列与生活密切相联的场景,让学生在转转、指指、伸伸、摸摸等有趣又好玩的游戏活动学习的,这样的学习,使学生产生某种理解、感知与体验的需求,学生学得开心、活泼、生动。

 

数学学习还应是积极主动地学

 

〖案例〗:教学20以内退位减法的例1139=?)时,受教材对算法呈现方式的启发,我不是急于让学生学会某种较有效、正统的方法,而是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运用小棒和已有的计算经验,自主地进行探索,结果学生自己探索出了各种算法,让我大开眼界。

师:这种题目有很多种算法,小朋友们动起来,把你想到的方法告诉我,好吗?

1:边演示边说,我先摆出1捆(10根)和3根小棒,先拿掉一捆,再放进去1根,所以得数是4

2:我先拿出9根小棒,然后想,添上几根是13呢?先添1根是10根,再添3根是13根,1+3=4

3:我用拆减数:139=1336=4

4:我用想加算减:因为9+4=13,所以139=4

5:我也摆出13根小棒,一根一根地减,总共减去9根,最后剩下4根。

……………

师:哎呀!你们的算法真多啊!有好多还是老师没想到的,我要向你们学习!

〖反思〗:

学生被动学习是传统数学课堂教学弊端之一,学生被视为接受的容器,处于从属地位,积极性得不到发挥,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教学效率低下。而本案例中从一个问题出发,教师引导学生各展所长,各取所便,想出自己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使学生在迫切需要之下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和效益。连最差的学生也能独立自地用手中的小棒,一根一根地减,然后顺利地得出答案。平时基础好些的学生则能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积极主动采用自己所喜爱的方式进行口算;脑袋灵活的学生则能灵活机动,采用一些与众不同的方式进行计算,全体学生都取得了不同层次的成功。

知识和能力的获得、情感的发展是通过内化活动实现的,要实现真正意义的内化,学生必须有一个主动获取、主动发展的过程,教师应该把数学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数学的奥秘。课堂上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己大胆地尝试、讨论、研究,不能硬让学生的思维纳入老师的思维轨道,这就是孔子的“导而弗迁”的本意所在。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并不发号施令,而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当学生发现问题,产生了探索的欲望时,教师鼓励他们积极地探索,这样就充分体现了其探索的主动性,等到解决了问题,孩子们都确信,这是我自己发现的新方法,学习的成功感会特别强,有利于学生树立信心,提高学习内驱力,真正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学生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自己发明创造出的方法记得牢,用得得心应手,同时也获得了主动学习的满足感、成就感。

 

数学学习更应是富有个性地学

 

〖案例〗:苏教版《数学》第一册《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的教学片断。

师:出示437,引导学生在原有不退位减的基础上,问:37不够减怎么办呢?

1:不够减,就到40里面去借10个来。

2:老师,借位计算太麻烦了,我就倒过来用73440再减436

师思索片刻,肯定地点了点头,说:“你算得对!那你是怎样想到这种方法的呢?”

2说:原来要减7,现在我变成减3,少减了4个,再把剩下的40减去4,就等于36

师:你的想法真妙!连老师都 从来没想到过,我甘拜下风,以后要多向小朋友们学习。

(此时,每个学生的脸上都 洋溢着笑容,胸脯挺得高高的。)

〖反思〗:

学生有如此丰富的想象力和巨大的创造力给我很大的震撼,我在感叹的同时,展开思索:一年级的小朋友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善于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富有探讨和创新的精神。这位小朋友改变了原来的解题模式,将头脑中的认知结构重新排列、组合,竟然在无意中成功地运用了加减法交换律、结合律和一些有关负数的知识,产生了独特、新颖的解题方法,具有极大的独特性,是学生个性的突出表现。

《新课标》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有个性才有创造力。儿童对数学的理解是稚嫩的,不成熟的,但同时这种理解又是最具个性的,珍视这种最初的朴素思考,并抓住契机及时引导,不仅能鼓励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数学的理解,保护儿童参与学习的热情,使其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而且有利于他们相互启发,培养开放、创新的品质,

在课堂学习中,教师应充分信任学生,尊重每个学生独特的性格,保护学生与生俱有的天性,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不要担心他们会有什么怪想法,应放手让他们大胆地去说、去做、去思考。只有这样,他们才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才能因为不害怕犯错误而勇敢地对老师、书本、对所遇见的事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才能实现叶圣陶先生所倡导的“教,就是为了不教”;才能培养出不循规蹈矩,不唯唯诺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才干的有个性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