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不如……”和“在与不在”
——听一年级数学《统计》感想
丹阳市横塘中心小学 肖瑞元 尹文明
片断一
播放三种图形娃娃无规律地逐个从房子里走出来的动画,学生按四人一小组合作,把看到的图形用笔记录下来。(这已是第二次,第一次是让学生独自看着屏幕变化,口头数一数三种图形娃娃各是多少个)
生1:我是这样记的,出现一个三角形就在纸上画一个△,出现一个正方形就在纸上画一个□,出现一个……
(学生展示记录结果:△□○□△△□△○○○△□○△△)
师:“哦,你是这样想与做的,你还不如在出现一个三角形就在第一行画一个△,出现正方形就在第二行画一个□,出现圆形再在第三行画一个○,再次出现正方形就在第二行正方形后画一个□,出现三角形就在第一行三角形的后面再画一个△……”(教师边示范边讲解):
教师板书:△△△△△△△
□□□□
○○○○○
生2:老师,你的说法和我的想法一样。
生3:我与你们的办法不同,可以先在纸上画出这三种图形娃娃,一排画一个,然后,你看到屏幕上出现什么图形就在什么图形的后面打一个“√”。
学生展示:△ √√√√√√√
□ √√√√
○ √√√√√
师:噢,那你还不如,直接写出这三种图形娃娃的名称啊,……
片断二
课件播放某个月中每天的天气情况:晴天 阴天 雨天
师:你们准备用什么办法记录这一个月的天气情况?
生1:我准备用画图的方法记录,出现什么天气就画代表它的图,最后才来数一数每种的总个数。
生2:我先画好了表示三种天气的图形,然后出现什么天气就在什么图的后面打“√”,然后去点一下它们的个数。
生3:我先画好了表示三种天气的图形,然后出现什么天气就在什么图的后面画“?”。
师:你是想用画问号来记录呀,你还不如用打“√”的方法呢!“√”很清楚,而且大家都用它呀。……
[注:本节中,这位教师在学生的发言结束或尚未结束时,用“你还不如……”的句式处理学生的回答,据不完全统计达5次。]
“你还不如……”,粗一看,与传统的“你不对……”相比,听起来确实让人感觉不同,但你思索一番,就会发现这句话犹如 “披着羊皮的狼”,貌似很“温柔”,但也限制着学生的正常思维,牵引学生走教师设计好的路。换言之,表面是诱导,实质是扼杀。在新课改中,类似这种的师生对话时有耳闻,透过这类现象,我们试图寻找其形成的本质原因。
1、“新课程”在我们身边,不在我们心中
在许多课堂上:教师离开了讲台,走进了学生,学生活跃了,手动起来了,话多起来了,身子挺起来了……这一切都昭示着新课程已经来到我们的身边,新课程的理念已经开始影响并引领我们的教学实践改革。从上面片断一中,我们也发现教师试图放手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记录统计,让人看到新课程下学生的自主学习,然而当学生1的回答没有达到教师的期望值的时候,教师却是迫不急待地用“你还不如……”进行引导,把学生“拉”到事先设计好的预案上来。我们不妨分析一下生1的回答,对于一年级的学生而言,能用自己独特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已经是很大的创新,他的回答已经是一个了不起的创造;我们再比较一下三位学生的回答,我们心中又开始生疑:生1学生是在“学不同的数学”啊!生1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心中必定会产生:“我还是听老师的”想法,这难道不是教师正在将知识“温柔”的强加给学生吗?
在我们的课堂中,不能否认的是我们教学已经开始改变,已经出现“新课程”的“表征”,而这一些都是表面的现象,本质的东西却没有能完全得到改变,教师心中还是容不下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上的独特和差异,这一切只能说“新课程”在我们身边,但还没有走进我们心灵。
2、“激励性评价”在我们心里,不在我们嘴边
评价改革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之一,在教师的心中,对“要提倡激励为主”都留下了深深的印象,也许有人会在课余,思索一些激励、表扬的语言,但每当走进课堂,面对学生的时候,却不能抓住适当的时机,从嘴巴里说出。在这两个片断中,教师用的最多的一句:“你还不如……”,这样的评价,给学生心灵带去的是什么呢?肯定?鼓励?给学生带去的,更多是一种否定——潜台词很明显“你的方法不太好!”学生心里肯定也会这样思索:“我的方法没老师的好,以后听老师说吧!”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学生的回答,无不是精彩至极,一句句发言、交流都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就因为与教师预定或课本的方法有差异,教师便看不到学生的闪光点,只看到结果的差异。我们何不对片断二中的生3说:“你真了不起,还能想到别人从来没有用过的符号,同样可以达到目的。”
相反的是,在本节课的同一个环节,学生的发言要比教师精彩多,类似“老师,我还有一种方法……”、“老师,我的方法和他不同,我是……”屡见不鲜,把师生语言对比,我们发现教师的理念和行为还没适应新课程。这位教师的调控能力及语言能力存在问题,与其说,他距离新课程对教师要求有一定的距离,还不如说,他距离学生的实际需要有出入,姑且叫“逆差”吧!语言是一门艺术,教师的评价语更应如此。老师的评价语言对学生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良言一句暖三春”。我们要改变我们的“语言”,使我们的语言富有激励性,少一点批判,因此教师们在心里思索评价语言的同时,更要能把激励性的话语挂在嘴边,让学生从中感染,从中自求。
3、“让学生做主”在我们口中,不在我们手上
人们常说这句话:说事容易做事难。我们的教学工作亦是如此,“自主学习,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经常挂在我们的嘴边,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却欲放又不放。如片断二中,教师设计了让学生说说自己统计的独特方法,确实体现了现代的教育理念,当学生说出“古怪”的方法时,教师又生怕学生“误入歧途”,赶紧把学生拉回“课本”,还是用书上介绍的方法吧!其实类似的情境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心里想放手让学生学习,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又不敢“放手”,“让学生做主”不能只挂在嘴边,关键要落实到行动。表现在行动上,应当遵循四个原则:①有意留足学生活动的时间(时间维度);②精心创设学生活动的情景(情感维度);③巧妙组织学生活动的形式(空间维度);④适机实施学生活动的评价(过程维度)。
“你还不如……”,折射出我们教学中的众多不足,新课程的理念还没走进心灵、课堂,化成光,照耀我们前行;激励性评价语还奇缺,没有入境、入情,架成桥,加快我们步伐;教学方法上还有保守的影子……,新课改还处于“低级阶段”,我们的路还很长。
作者简介:
肖瑞元,男,1988年8月参加工作,小学高级教师,教科室主任。
尹文明,男,2000年8月参加工作,小学一级教师,数学教师。
联系信息:地址:江苏省丹阳市横塘中心小学,邮政编码:212355 电话:0511-6642202(学校)0511—2220606(肖瑞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