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参与教材内容整合与开发之策略
——《卖火柴的小女孩》案例分析
丹阳市横塘中心校 严文华
案例片断:
师:请同学们读课文中第二段描写幻景的语句,体会一下,这些幻景给你的感受是怎样的。
学生自读课文、体会。然后集体交流。
生1:我感受到这些幻景给人以美好的感觉,让人觉得好幸福。
生2:我感受到幻景很温馨,像梦境一样。
师:是呀,多美的幻景啊!我看到许多同学读后都幸福地笑了。在这些幻景中,你对哪次幻景最感兴趣?请选择其中感兴趣的一次说一说。
学生自由找伙伴交流。然后大班交流。
生1:我最感兴趣的是描写烤鹅的幻景。因为烤鹅正冒着热气,真让人垂涎三尺。而且它还可填饱小女孩的肚子。
生2:我喜欢出现火炉的幻景,因为这是大年夜,小女孩想到了圣诞树,圣诞树是那么美丽。
生3:我最感兴趣的是奶奶出现的这段幻景,因为奶奶是那么慈爱,她可是唯一疼爱小女孩的人啊。
师:你们说得真好,老师已被深深感动了。那么课文又是怎样具体描写的呢?请大家再读有关的语句。读出“美好”的感受,你感兴趣的幻景部分可以多读几遍。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五次幻景,师个别点拨。
师:好,谁愿意先将你最感兴趣的那次幻景读给大家听听。
生:我读烤鹅这次幻景……
师:应该说你读得不错,如果几个关键词能再强调些的话,就更好了。比如“更奇妙的是”,应突出怎样的语气?
生:奇妙的、美好的、有趣的。
师:对呀,谁再来读?
生:(读)
师:好极了,你看多么诱人呀!有感情朗读就应该抓关键词在语气上加以处理。
生:(按照老师的提示分别读其他几次幻景,读中师生共同评议)。
生:(五次幻景读完后,一生提问):老师,我想提个问题,小女孩的眼前怎么会出现“火炉”、“烤鹅”、“圣诞树”、“奶奶”这些幻景呢?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透过幻景思考产生的原因,同学们,这就是钻研,很多时候我们就应该多想想“为什么”。这位同学,你真行,对他这个问题,大家能回答吗?读后想一想。
生1:因为在这个世界上小女孩是寒冷、饥饿、痛苦的,她想得到温暖和幸福,所以她会想到火炉、烤鹅、圣诞树和奶奶。
生2:因为小女孩渴望得到温暖、幸福,还有快乐,而火炉、烤鹅、圣诞树、奶奶能给她温暖、幸福、欢乐,所以她会产生火炉、烤鹅、圣诞树、奶奶这些幻景。
师:讲得多好。是啊,在现实生活中,小女孩只有寒冷、饥饿,还有孤独,她渴望得到温暖、食物、欢乐、幸福,然而,小女孩所渴望的得到了没有?结果怎样?作者又是怎样写的?读读描写小女孩的现实部分,你又有怎样的感受呢?(略)
生:(读小女孩现实部分,感受小女孩的悲惨命运)
案例反思:
新课程强调: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但资源的开发与整合,如果仅仅靠教师从课外书中来摄取,那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会陷入另一个误区。学生仍旧是被动接受的容器,学习能力得不到发展。而加强学生参与教材篇内的整合与开发,不失为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促进学生自求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
上述案例中,教者引导学生参与教材篇内的整合与开发,做到了到点到线,由线到面,由此及彼,由果及因。文中描写小女孩的五次幻景,教者并没有平均使用气力,而是以其中的一两次幻景作为教学点,重点引导学生去朗读、感悟小女孩幻景的美好,并由此伸展开去,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方法学习其它几次的幻景描写。学生在感受“幻景”美好的同时,产生了探究的欲望,急于弄清小女孩产生幻景的原因,从而转入了对小女孩现实部分的阅读。通过“幻景与现实”这两部分内容的整合开发,学生对文本有了深刻的感悟。最后学生由小女孩的命运想到了已学教材中的小人物的命运,想到了自己的童年,学习情绪高涨、思维活跃。这样的教学显得立体、丰满。
归纳起来,学生参与教材的整合与开发有以下几种操作形式:
一、瞄准突破口——自主选择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学生能自由选择,其自主意识即被唤醒,创造力的培养就有可能。案例中教者把选择学习内容的权利还给了学生,开放了课堂学习环境。文中写了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的情景,且段落结构相似,教者给学生提供了两次选择学习内容的机会:第一次是初读时让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次谈感受,第二次再读时让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次感情朗读。在学生选择的基础上,教师以其中的一、两次重点加以指导,然后以点带面,逐层理解。在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互动中,学生的思维碰撞出了火花,个性得到了张扬,从而对文本获得了整体的感悟。
学生对教材内容的选择学习除了体现在重点段落方面外,还可对文中的字、词、句方面作出选择,把同一类的整合到一块儿学习,如:十一册教材《第一场雪》一文,语言生动优美,词语丰富,叠词、儿化音较多,针对文章特点,教学时可让学生在初读的基础上选择自己喜欢的词,并把它写到黑板上,结果发现,学生一般写的都是一些叠词或儿化音的词,如:毛茸茸、亮晶晶、蓬松松、雪球儿、粉末儿等,学生由这些词马上想到了一连串同类的词,然后抓住这些词品味语言文字的优美,感受雪景的优美。再如教学《赶海》一文中,教师让学生找出表现作者赶海中乐趣的句子,一学生找到了“嘿,一只小螃蟹被抓住了!”学生抓住了其中的语气词“嘿”悟出了赶海的乐趣。在教师的激励、引导下,学生马上也找出了文中很多类似这样的句子,充分感悟了文章的内容,通过这样的自主选择,学生学习的情绪高涨,神采飞扬,学习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
二、抓住拓展点——对比阅读
有比较才能有鉴别。前苏联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一般思维的基础。”《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写了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的情景,且每次都是先写幻景,再写现实。教学时,教者先让学生找出描写小女孩幻想的句子读一读,并谈谈自己的感受。学生在感受小女孩幻景美好的同时,产生了阅读的欲望,急于探究产生这些幻想的原因,从而转入对小女孩现实部分描写的阅读。幻景中事物是那么美好,有烤鸭、有火炉、有圣诞树,还有慈祥的奶奶。这正是小女孩所向往的美好生活啊。可是现实呢?却恰恰相反:吃不饱、没有快乐、没有关爱,有的只是饥饿、寒冷、冷漠、责骂、辛酸和痛苦。这样强烈的对比阅读,就能使学生真切、深刻地感受到了小女孩命运的悲惨,加深对课文主题的领悟。
三、挖掘伸展点——自由联想
联想是指由一事物想到与此有关的事物。教学时引导学生联想,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教材,理解教材。案例中教者由于开始紧扣“美好的幻景”具体描写的句子,加深了学生的阅读感受,所以学生头脑中自然便产生了疑问:“小女孩为什么会产生这些幻景?”在读文中,学生马上由美好的幻景联想到她现实的寒冷、饥饿、痛苦。由小女孩的命运想到了以前学过的教材中的小人物的悲惨命运,如小珊迪、小音乐家扬科、凡卡等。再由小女孩的童年生活联想到自己的童年生活,前后联系,纵横对比联想,学生对文章有了更深的认识。读后心灵与作者产生了共鸣,与小女孩同喜同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