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要打印的文件是:学校工作的“根系”“骨架”“灵魂”

学校工作的“根系”“骨架”“灵魂”

作者:肖瑞元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109


学校工作的“根系”“骨架”“灵魂”

——浅谈科学构建主课题体系的意义和原则

丹阳市横塘中心小学   肖瑞元

 

一、客观存在——不良的教科研工作现状在阻碍学校的发展

看看种类繁多的教育杂志,瞧瞧数量奇居的教师论文,再数数名称各异的各级课题,似乎教育的春天已经来临,我们好象已经进入了教科研的夏天,但事实是,还没有很好地体验到秋天收获的喜悦,我们又将陷入教科研甚至教育的冬天。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广大基层学校的教科研还存有以下五种不同层次的不良现状,在阻碍着学校的发展。

无知状态,即教师对什么是教科研,不知所云,学校也从来没有确立过(哪怕是校级的)教科研课题,对他们而言,便不用谈教科研的方法策略,更不必说教科研对提高教师素养、发展学生素质的作用了。

无觉状态,即虽然对教科研有所耳闻,学校也有一个不是很正规的课题,但教师却片面地认为,教科研的工作是专家们的工作,不是自己的事;学校呢,也苦于没有课题研究的经历,还在“等待”“敷衍”,因而没有积极性。

无体状态,即虽然认识到了教科研的功能,学校也有一定级别的立项课题,但由于确立课题的出发点不正确,是为了学校能通过“模范”“先进”“精品”之类的验收,是为了个别学校领导教师能获得“十佳”“中高”“带头人”等荣誉称号,所以,在操作中,只是开头与结尾搞得轰轰烈烈,而研究过程萎缩得像一条“虚线”,不见研究的躯体,丝毫没有过程。功利性作怪,导致了教科研工作形式主义走过场。

无序状态,即有的学校虽然知道了教科研的作用方法,也有层出不穷的各级立项课题,事实上学校和教师都按研究的规范要求去探索总结了,但是,其中有很多学校的课题根本序列,是属于没有主见追逐教育改革的潮流,打一枪换一个课题的教科研行为,这种课题的研究对学校的发展、对教师的提高、对学生的成长,易发生混乱和内耗——发展性需要“打折”。

无局状态,即在少数教科研基础较好的学校中,虽然学校有主次课题之分,教师们也能大致完成各个课题的研究任务,并有所收益,但在学校主课题下,子课题的确立是“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缺乏大局意识,子课题之间关联性不强,显得无整体性,降低了课题研究的针对性、有效性。

这“五无”现状表现在具体工作中,就是教师对教科研特别是课题研究产生了没有理由的疑惑。在课题研究的目标上,只要求教师撰写论文、编写案例、养成反思,除此,对学生就不要预设吗?——不为学生的研究是“花架子”。在课题研究参与人员上,是学校少数人的事?全体教师的参与是 “劳民”策略?——没有全体教师的参与脱不了靠教科研“沽名钓誉”的嫌疑。在课题研究思路上,走验证式研究仰或探索性研究之路?——没有创造性的研究,只能做教育中的“应声筒”。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上,采用资料研究比行动研究快?——一味依赖资料的研究只是教改中“跟屁虫”。在课题研究的评价上,获取教育的规律、模式、原理原则是完全的成功?是获取证书能说明一切,还是教师形成了创新实践、不断反思的习惯能证明更多呢?学生因课题研究而“获利”该怎么看?——只看显形的、眼前的研究成果,那是“残疾评价”。┅┅

二、意义深远——科学地构建课题体系能促进学校的发展

学校教科研的主要内容是课题研究,它有三层意义:一是改进学校的办学,提高学校的品位;二是完善教师的工作,提高教育的效率;三是优化学生的环境,提高学习的质量。其中,第三点是着眼点和归宿点,第二点是着手处和拓展处,第一点是载体和因变生成体。以上陈述的无论是不良现状,还是模糊认识,它们致错的根源在于没有全面认识教科研的意义,没有理清意义间的关系。

胡总书记关于科学的社会发展观给了我们启发。当前,一些学校的教育如果从教科研的角度看,不具有科学的教育发展观。留心与校长们交流及诸多报刊内容,我们便会发现,在落实和探索教育思想、理念时,他们的不少行为是偏激、零碎、甚至是错误的。说学校没有科学的发展规划,说校长没有科学的教育理念,也许有人要为其鸣不平,但如果追问,他们所现有的规划和理念是怎样来的?统一的基点是什么?学校的一切工作是否都有一根“主线”串着?教科研,特别是学校研究课题是否成了“规划和理念”的脉络?相信你就会改变或否定你刚才的“不平”。

我们认为,如果学校要真正做到“科研为先导”,就应该确立起教科研主课题,并科学地构建出研究的体系——拥有各个层面和各个方面的子课题。我们如果把一所学校所确立及构建的主课题及其体系,看作这所学校一切工作的 “精、气、魂”,那么,学校的规划、校长的理念以及其它许多具体的教育思路、方式、行为等,都是“力、神、美”;那么,学校教育就是活的教育、创新的教育、有效的教育,一切教育教学工作就找到源头,犹如“树生出了能立足的根系”,繁杂的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便会有条不紊,犹如“大厦拥有了能支撑的钢架”,学校的所有工作就会为学生发展服务,犹如“文章附着了能贯穿始终的灵魂”。

一所精品学校精在何处,一所实验学校实验在何处,一所特色学校特在何处,都应该始自于他的教育科研。我们暂且不谈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过程,仅教科研的中心工作来说,就主课题的确立以及相关子课题体系的构建来讲,它是学校教科研的基础,既是“大是大非”的关键问题,也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枢纽。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只有遵循以下原则,科学确立构建学校的主子课题体系,才能最有力地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的发展。

1、相承原则

古人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再则,传统的未必都是陈腐的。不考虑学校教科研的现状,一切便是“无线的风筝”。为此,我们一要注意前后的承接,考虑欲确立的主课题与学校已经研究过课题的关系,找出“能发芽长叶的根”;二要注意相称,考虑主课题研究所需要的人力物力智力,与学校现有的物质条件、师资水平的“当量”是否匹配,还教科研一个“温床”。

2、相同原则

不能因“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而否定树叶的相同点。学校中的教育工作也是如此,在学校教科研中,在对课题的寻找、选择及确定时,也要看到这个相同性,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发展方向更趋一致,发展的力量更能集中。因此,我们至少要在两个方面找相同点,一是,找出学校的近中远期的发展规划与课题研究的相同点,与子课题内容、与课题阶段研究任务的相同点;二是,找出校长的办学理念与学校课题的相同点。能找到这样两个“点”,学校的课题研究就拥有了持续力。

3、相通原则

作为研究教育现象与规律的课题,它应该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同时它作为不断变革完善的教育行为之一,每一个时期的课题应该具有一定的专题性,但勿忘了这两性都在学校教育的范畴内,当然应该是有相通处的。在此,我们重点要处理好两个相通处:首先是认识到教育的大背景,打开教学改革发展的趋势与学校课题研究的相通处,例如与信息化教育,与新课改的关系,既要承认差别,更要找出相通处;其次是认识到创建特色学校的基础,打开学校特色的形成和丰富与课题研究的相通处。这里的“两对两”都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都是“血脉”相通的关系。打通了这里的“瓶颈”,课题研究就有生命力。

4、相连原则

在课题初次进入学校的阶段,由于研究是一个费力,却不容易见效的工作,于是,自发也罢,听命也罢,顺应也罢,不少学校成立了教科室,似乎教科研有了更广阔的发展天地。事实呢?少数学校把它当作是应付评优检查的挡箭牌,是用来装饰门面的;少数教师把它当作退却的借口,有你们干就可以啦,我们学不会;学校的其它部门则把它看作是“独立大队”,你们的工作是深层次的,和我们的不相关。教科室终于成了另类。其实,作为学校虽然成立了这个部门,但君不见有多少学校已经给出了它的一个准确定位,没有信任地将自身的发展立足其上;作为教师只是把它当作磨难的源头,却不知,自己深感痛苦的正是自己所迫切需要的,没有把自己的发展完善依附于此;作为其它部门无视于教科室的计划安排,不爱协作,喜欢什么工作都标新立异,可谓“心不齐力不足”,名利在作怪。解决问题的关键在学校在部门,学校中能组织活动的时空是有限的,学校里的教师不可能人为地划为教育、教学、科研、后勤等类别,学校应该在部门的合作上作出科学的调适,部门间应当在工作中研究提高。例如:我们学校的班级特色文化建设,它既是课题之一,又是行政处的工作内容,但在吕同德老师的指导下,比较成功地创造出了一种合作模式。所以说学校的层级管理并不影响教科研——前提是学校、部门、教师的工作是相连的,而不是孤立的。相连性原则使我们的教科研不再是天马行空,而成了学校、部门、教师实实在在的工作。

5、相关原则

学校主课题的确立和子课题系列的构建有三种方式,自小到大,自上而下,由此及彼。我们学校现有主课题《感染式教育自求式发展》的由来,经历了自小到大,即从“八五”期间镇江市级《校园文化向社区播化》的课题拓展而出;也经历了由此及彼,即从“九五”期间省市级《优化计算教学提高计算能力》《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研究》课题转化而出;如今我们学校的子课题系列,正是按“自上而下”的思路构建了三类7个子课题。在这历次的确立与构建中,我们发现:重视了课题间的相关性,才使我们在思想上远航,在行为上简洁;重视了课题间的相关性,才让我们意识到课题研究,即使是学校的子课题,也不可面面俱到,启发我们寻找了能够“带面的点”。相关性原则,使我们学校教科研事半功倍,使我们学校教育兼继承性和创造性于一体,从而具有更强的发展性,达到我们借“教育科研之风”行“学生成长之船”的根本目的。

 

作者简介肖瑞元,男,1969年2月生,88年参加工作,小学高级教师,教科室主任。电话:13511685926,05112220202 邮编:212355 地址:江苏省丹阳市横塘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