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 所 当 然” 对 对 碰
丹阳市横塘中心小学 肖瑞元 张红梅
某校五年级有一个出了名的“小团伙”,前不久,几名成员因为怕午睡,就趁午饭时瞒着教师结伴离校出走,欲奔城里游玩。后因教师发现及时,“危险之旅”被迫中断。……
当天,曾是“小团伙”成员之一的张×回到家,一见母亲就眉飞色舞地说:“妈妈,告诉你一件事,和我要好的那几个同学今天溜出了校门想跑到城里去玩,结果被老师发现后追回来了,他们肯定被狠狠地批评一顿了。”母亲一听,急忙问:“你也去了吧?”“没有!就我没去!”“哼!你也不是什么省油的灯,……快去写你的作业”。没等母亲说完,他朝母亲做了个鬼脸,便灰溜溜地做作业去了。
第二天,张×比平常更早地来到学校,进校门时碰到了他以前的班主任,他心痒痒的,于是三步并作两步来到老师面前,笑嘻嘻地与老师打了招呼后说:“老师,你知道吗?我们班几个同学……”“噢,我已经知道了。”老师打断了他的话,只见他又仰起头,依旧笑嘻嘻地,自豪地告诉老师:“老师,我没去!”“噢!” 老师用怪怪的眼神逼视着他敷衍答道,然后就走开了。张×呆住了,摸了摸小脑袋,傻傻地看着老师远去的背影,好像在期待着什么……
非正式的学生团体在学校普遍存在,对这种团体行为的追因与疏导,我们已经屡见不鲜。但他们也非铁板一块呀,我们可曾想过各个击破呢?各个击破,不仅需要教师能把握时机,更需更教师能将自己传统教育思想与新课改中的教育观念进行碰撞,将成人待人接物处事的惯例与学生的理所当然进行对对碰。
从本案例显然可以看出,母亲的话像是一盆冷水,泼在了张×的心上;教师的眼神像一串问号,烙在张×的心田。老师家长的反应让学生张×倍感失望:有不在意听的,也有不在意说的,于是就这么漠然,甚至妄加评论。导致了教育资源的严重流失,教育过程的高耗低效。其中的根本原因在,教育者完全忽略了学生的所思所想,一意孤行自己的“理所当然”。
在与同事交流此事时,同事认为,如果他是那位班主任,也不会给张×表扬鼓励,因为,张×没有制止小团伙中其他人的出走行为,知道老师在寻找他们时,也没有及时将情报报告给教师。由此,我们可知这类教师的“理所当然”是有“理由”的,但我们去细细追究一下,就会发现这个理由却是错误的:第一,他们只是注重学生的行为结果,只关注张某有无去揭发帮助教师,只是评价表扬显形的行为,而不关注学生内部的思想变化,没有评价过程;第二,他们将张×总是与没有出走的学生比,而不将他与小团伙中的人去比,更没有引导张×与自己的过去来比,始终认为张某只是做到了一个基本的如其他非出走学生的状态,张×的表现没有超众,也没有达到教师表扬的底线。
分析家长对待此事的态度,也可以发现有他们的“理所当然”,显然家长的素养及对教育理念的科学把握,比之教师,肯定有差别,但是在他们心里,孩子的学习最重要,至于其他的不良活动,只要自家孩子没有参与就可以了。对于孩子本次没有参与出走,家长只是去揭伤疤,把孩子往那“旧路上”推,没有意识到这可能是他孩子的一个发展转折点,并认为,只有那样的警告,才是最佳的教育与引领;只有那样的提醒,才是抓住了孩子发展的重点。素不知,丢掉了做人的前提,这种“理所当然”也是站不住脚的。
然而,我们如果站在学生(特别是类似张×的学生)的角度来研究,他们也有自己的“理所当然”。对于张×来说,从母亲那儿没得到心里的满足,可还是兴高采烈地将事情告诉老师,这种“屡说不厌”的可爱之举正证实了他急切的愿望——理所当然该被他人表扬,至少是肯定。在张×理直气壮的一次次的告白中我们又能看到些什么?我们不能不肯定“邀功”是孩子们的天性,他们总希望抓住一切能展示自己的机会,来证实自己优秀的一面。同时,我们也不难看出,与“小团伙”中的成员们相比,张×做到了自制,这是多么难能可贵,又需要多大的毅力来支撑呀!做到了自制,才使他改变了原来的自己,使自己不同于过去,他已经向成功迈出了一步,难得呀,实属不易!
综观此案例,成人和孩子的“理所当然”各有其理,当它们发生碰撞时,我们教师和家长要求学生的“理所当然”为自己让道,结果是,对于我们成人来说,是失去了一次亲近张×的绝佳教育契机,而对于张×来说则是失去了一次被肯定和激励的发展机会。可惜而又可悲!
当“理所当然”对对碰时,究竟改变谁的观念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呢?我们相信教育的天平倾斜方向会是一致的——以学生的自由发展为出发点,在乎学生不同寻常的表现,理解学生的理所当然,为学生的理所当然寻找理由、铺路架桥,在学生最需要在意、关爱、鼓励的时候给予点拨,才是智者之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