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动起来 让课堂活起来
——小学三年级数学活动课“可能性”案例分析
横塘中心小学 赵建华
数学活动课顾名思义,数学+活动,活动是形式,是数学内容的载体和实现目标的手段,也是区别于课堂教学的主要特征,从学习者的角度看,儿童的身心特点决定他们有着强烈的参与意识,但受到来自旧的教育观念、教学模式的限制,导致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不能玩、不敢玩,丧失了其活动的的主体地位。教学的理论与实践都清楚地告诉我们,教学的成败,归根到底要看学生自身的努力:所有教学效果都是以学生是否参与、怎样参与、参与多少来衡量的。过去说学生是教师教会的,这是一种典型的“教师中心论”。如果学生不主动参与,教师教得再好也是枉然。所以课堂上,要努力把发言权、实践权还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是教学成败的关键。必须摆脱课堂教学中惯用的教师讲例题,学生练习题的模式,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让教学实践活动真正成为儿童动手、动脑、动口的一方天地,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解决问题。
一、尽情的玩
好动爱玩是儿童的天性,而学中玩、玩中学也是活动课所提倡的,那么如何把玩与学有机的结合起来呢?我认为“寓教于乐”是搞活数学活动课的宗旨,即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组织游戏、情景再现等方法创设宽松自由、富有情趣的活动氛围,使学生在增长知识、获得发展的过程中愉悦身心,以达到“孜孜以学、其乐融融”的美好境界。如:“可能性”这一课我有意识的让学生玩“抽奖游戏”、“掷飞镖游戏”,通过玩去发现“小贩的抽奖游戏”原来是一场骗局,认识到通过分析比较数量的大小、面的大小等因素,可以预测可能性的大小,通过玩去经历学习的过程,获得自我的感受,这种经历和感受都是自己的,是不可代替的。玩得越起劲,学的越快乐,所得就越丰厚、越真切。
二、大胆地说
数学活动课最大的特点是把话语权还给学生。教学时不但要求学生对老师说,还要学生对学生说;不但要会说,还要说得好;不但听同学说,更要说出自己的见解、感受和评价……语言与语言的交流,思维与思维的碰撞,才能折射出生命的光彩,才能真正让学生体会到课堂是他们自己的天地。通过大胆的说,来展现每个学生在课堂上的自我风采。例如:在“可能性”活动课上,讨论“摸花片”的发现时,第三小组展示了他们的发现:
红花片 蓝花片
摸一摸 15次 5次
猜一猜 (红)花片可能多一些,(蓝)花片可能少一些
数一数 红花片 4个 蓝花片 6个
学生观察后,觉得和前面总结的规律不同,(前面已经总结出:红花片越多,摸到的可能性就越大,红花片越少,摸到的可能性就越小。)
师:第三小组信封里有4个红花片,6个蓝花片,摸20次会不会全都是红的?
生1:不会,因为信封里有红的,也有蓝的花片呀!
生2:可能会,正因为信封里有红的,有蓝的呀!
生3:我同意第2个同学的意见,谁知道会摸到什么呢……
生4:20次全是红花片,运气真好。
生5:这简直是奇迹。
师:对,“奇迹”发生的可能性是大还是小呀?
师:那么第3小组摸到的“15个花片,5个蓝花片”该怎么解释呢?
生1:这样的结果也是很少的 ……
生2:因为第3小组信封里有4个红花片、6个蓝花片,摸到红花片的可能性比较小,摸到蓝花片的可能性比较大。
通过这样的辩论,学生对可能性大小的认识就更深刻了。真可谓“知识越说越明白,真理越辩越清楚”呀!
三、自主地做
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需要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才能展开,而组织学生操作动手就是为了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这一矛盾的。从这个角度说动手做一做是数学活动课的根本,没有操作的活动课是不可想象的,操作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而且在操作中学生的各种学习能力都能得到协调和发展,但在一些操作活动中,教师除了心中有教外,不宜给学生提出太多的要求,把学生的操作过程统得过死,要信任学生,最大限度地放手让学生操作、体会,讨论、交流,这样学生才能够在操作中自主地、独创性地发现新规律,提出新见解,解决新问题。例如:“可能性”一课中,教者组织学生进行摸花片的小组活动,每组准备一个信封,信封里分别装着1红9黄、9 红1 黄、2 红8 黄、8 红2黄、3 红7 黄、7红3黄、5红5黄等不同组合的花片,要求每小组在信封里摸20次花片,边摸边统计,猜一猜信封里有什么?想一想通过摸花片你有什么发现?在操作活动中有关小组成员的分工合作、统计交流等都由学生自己处理,给学生以足够的思考余地和想象空间,提高学生操作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少了许多条条框框的限制,学生就能在实践活动中放开手脚,一展身手。实践效果的好坏主要看学生在参与学习的活动中,是否进入一种状态,思维是否活跃,是否让每一个学生的头脑真正动起来,真正经历了一次学习 的探索与实践,因为学习过程是主体的自我实现过程,任何一种体验和感悟都必须通过一个学习过程统一实现。
总之,数学活动课应以学生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通过活动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拓宽学生的数学认知领域,激发学生数学潜在智能,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真正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