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育在中小学全面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我国的普通教育面临着二十一世纪的挑战。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要求我们的基础教育必须重视全面育人、发展特长、培养能力。我们的教育模式必须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素质教育。 什么是全面素质教育?它指的是广义的文化素质教育,是将人的生理肌体和心理结构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的。其中包括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教育和培养,以及社会风气、艺术修养、道德规范、现代意识的广泛的教育和培养。 美术教育属于艺术教育,情感教育,对人的心理、生理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美术学科的教育功能是传授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爱国主义情感,陶冶高尚的情操,培养良好的品行、意志,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形象思维能力的创造力。国家未来的栋梁应该兼有艺术的天分、处世的干练、优良的体质;他们应该是更全面、更优秀的人才。中国社会的变革和进步,离开人的素质的提高是寸步难行的。 美术教育在全面素质教育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以下分述美术教育在全面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一、培养创造性 在普通学校里,可以说美术课是最尊重学生个性和创造性的课程之一。在美术课进行造型活动时,需要收集、选择各种材料加以整理分析,并选用适当的工具,再通过深入的思考不断评价成果、不断纠正失误,完善创意,这就培养了学生强烈的创造意识。 笔者在1994-1995学年度的美术教学中,曾上过纸粘土面具课。教师在课堂上始终都注意启发和鼓励学生的创造性,要求学生创造出自己喜爱的独一无二的面具形象。学生每一点滴的创造性表现都会及时得到教师的肯定和指导;在创作过程中,课堂上有时会爆发出一阵惊喜的笑声,有时会传来互相切磋的低声交谈;学生间的互相观摩也会促进创意的产生和发展。课堂气氛是异常活跃的,结果是令人兴奋的;没有一个面具雷同,很多都富于创意。这些十三、四岁的学生充分展开了自己想象的翅膀,动手创造了令人耳目一新的面具形象,他们突发奇想,有的对各种动物的头象进行改造,有的则发展变化了社火脸谱,有的从《世界原始美术》中有面具形象受到启发,可以看出,他们不但表现了形,还力图表现神:狡猾残暴的海盗--独眼龙,戴眼罩,脸上有伤疤,两撮翘起的小胡子。音乐人--眼部的高音谱号形象地表明这是一位唱高音的角色。猛兽--印地安人狩猎前在祈祷仪式上戴的面具,祈祷狩猎成功。猪八戒--鼻子正中呲出两个大牙。双重性格的人--左右面部花纹色彩相反,戴金属鼻环,插三支鸡毛。兔脸--制作这个面具的学生的父母都在国外,他们都属兔,这个兔脸面具寄托了学生对父母的思念。善良的小丑--一幅憨厚的面孔。鲁智深--两耳巨大,头上有角,确实有所不同。怪兽--学生梦中的形象,戴耳环,有班纹。三眼怪--从传统脸谱变化而来。印地安酋长--威严,头上有两根羽毛。长眉老道--灰脸,脸深蓝色毛线作长眉,正直倔强。长鼻怪兽--创造性地采用了四个方鼻孔。独角怪--左侧有一束红毛线作的长发。草莓--一个爱吃草莓的小姑娘作的,还在舔着小红舌头,一副十分满足的神气。三根睫毛的人--每一只眼各长三根睫毛,黄色短粗的额发与众不同。花眼圈的人--鼻子象三裂的叶子。好斗者--凶恶的小眼,脸上有划痕。醉鬼子--抢了中国百姓的酒拼命喝的小日本鬼子,大红脸,红鼻头,仁丹胡。眼镜先生--鼓腮,嘬唇,滑稽。羊角先生--制作者属公羊座,笑口常开又善于思考。公鸡王子--鸡嘴和鼻孔,面部花纹及三支羽毛表示其首领地位,受世界原始部落面具启发。猫头--用铜丝插进纸粘土作胡须,形象挺拔。歪鼻歪嘴--下巴上有钉状胡须。大嘴大鼻孔--笑歪了大嘴,八字眉。小鬼--黑脸上白色环形花纹,红舌,色彩对比鲜明,造型生动。五齿人--怪异的小家伙。蓝脸--五个张开的手指顶在头上。七色光--头上七色角,脸上两个大阳。可爱的兽头--方头方脑,面部花纹奇特。蝎面怪--面部有蝎子花纹,两只角各异。虎头--头上有王字是从传统而来,但鼻孔列成一横排则为独创。以上的说明来自学生在课堂上所谈的设计思路。他们把各自心灵深处的想象用面具成功地展示出来。 从统计数字上看,1994-1995学年度上过面具课的初二学生有237人,作业优秀者71人,占总数的30%,作业一般者159人,占67%,只有3%的学生(7人)作业创造性较差。关于美术课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从纸粘土面具课中学生的表现可见一斑。 美术创作由于采用了灵活多变的视角去观察生活,有利于改变人们对生活习以为常的麻木看法而获得新感受、新认识。美术教育对学生创造性的培养,会形成学生的创造意识。这种创造意识将渗透到人的生活的各方面,影响到他的一生。 直觉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它是将事物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的。而美术教育是训练直觉的最好方法。完整的创作活动包含两个概念:原发性创造(创造的灵感阶段)和次级创造(创造的实施阶段)。新颖的思想只有通过次级创造才能成为成果有益于社会。美术教育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这两个创造能力,并通过具有创造性的体验促使他们茁壮成长。 二、促进大脑全面发展 生理心理学家的研究证明,大脑左右半球各有分工。右脑进行发散思维,是形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活动的领域。培养美术能力可以促进右脑机能发达,提高形象思维、发散思维能力,可以使脑的两半球思维关系平衡,协调发展,左右脑智力互相诱发,促进大脑的全面发展。 三、加深对事物的认知能力 在进行设计创作时,需要学生的直觉,需要平日观察的积累。绘画写生时,通过观察对象、描绘对象,往往可以发现平时没有注意到的地方。绘画时需要不断地观察、表现、再观察、再表现,并纠正失误使认识深入。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常能感到惊奇和震动。在描绘生活情景的画面中,表现发生在身边的事情需要仔细地观察,认真地回忆,找出动人至深的精彩之处,然后用绘画语言加以表现。这就是加深认知的过程。由此可以锻炼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及理解力。一般人常对身边事物熟视无睹。通过绘画观察思考,就可以把不连贯的零散认识联系和组织起来,这也是加深对事物认知的过程。在写生玉兰花的课上,一个学生就对老师说,虽然年年都看见玉兰花开放,但只有今天我画它时,才发现花瓣的变化是那么微妙,花朵的造型是那么优美。 我国著名的美术教育家吴作人先生说过这样一段话:美术的基本锻炼是要不断地进行造型实践来培养我们的造型能力。古人说要'得心应手',是要锻炼自己的手服从自己的眼睛,手和眼要服从自己的意志的指挥,要做到心(脑、眼、手紧密结合,这三样缺一不行。在长期实践里,三者逐渐结合得更紧密,达到高度熟练的程度。学会如何更提高,更简练,更典型地塑造形象,这就是由看到形象,认识规律到掌握规律所必经的过程。 由这段话我们不难理解到,美术的锻炼可以加深对事物的认知能力。美术鉴赏不仅是对形和色的欣赏,它还能使人从作品中发现其生命感和力量。在与作品的交流中可以对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比较检验。事实上,每一件艺术品都是观察这一历史时期的镜子。由此可以加深对社会生活的理解。 四、训练手的灵巧 用双手劳动是人类发展最基本的动力。人类的文明可以说是靠双手创造出来的。儿童时期,感觉和行为机能的协调非常重要,绘画对此则很有帮助。绘画由于手、脑、眼并用的特点,可以发展儿童的手部小肌肉群,增强脑对手部活动的控制力。学生在中小学时期手脑并用的训练,将对其一生产生重要的影响。绘画、手工制作的训练,是他们成长为健全人所不可缺少的环节。孩子们全身心地投入制作活动时,可以发现劳动的意义和价值,可以得到最直接的各种生活能力的训练,使他们从小热爱劳动,获得一双灵巧的手。 五、陶冶美的感受和高尚情操 在美术活动中,学生充分享受着一种主宰和驾驭的自由和自豪,学生对美术活动灌注了强烈的情感。在这一活动中,人的不良情绪得到宣泄,正确和高尚的情感得到升华。 陶冶美的情操与提高鉴赏水平是相互关联的。鉴赏艺术作品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通过欣赏来陶冶美的情操。鉴赏艺术作品必须通过对色彩和构图等造型要素的学习才能感受到。随着认识能力的提高,认识的多样性和深度也会相应提高。欣赏一件作品,一定要将作者的表现方法、特点、思想、时代背景作为鉴赏内容,才能提高欣赏的质量,并使学生受到深深的陶冶。 在学生成长过程中,了解家乡、祖国的文化,热爱家乡和祖国,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让孩子们画家乡、画父母及身边的人,学习传统艺术表现方法,都可以使他们热爱祖国和祖国的传统艺术。 未来社会需要具有审美能力的人。我们要建设一个美好的现代化的国家,这个伟大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不仅要有高度的觉悟和广博的文化知识,还应当有正确的美感、审美能力和创造美的才能,这就需要对青少年进行美育教育。而美术课则从审美学、艺术史、艺术批评、艺术创造四个方面引导学生,使他们得到美的陶冶和高尚情操的熏陶。这也是1994年北京国际美术教育研讨会所强调的精神。 六、培养优秀的品质、人格 美术教育的目的是什么?美术教育不仅仅是培养专业的画家、雕塑家,也不单单是培养造型感觉和审美情趣。美术教育是通过绘画和手工制作来发挥人的想象力、磨练人的意志,是促进优秀人格、品质的一种基础教育。 美术教育是心灵的教育。在美术课上,要把每一个孩子调动起来,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创造,发挥独特的想象力,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当潜能发挥到极限时就会产生一个飞跃。这飞跃会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艺术的享受,同时也陶冶了追求真善美的高尚情操。美术教育会使他们有自信,使他们感觉到自己有能力勇敢地面对未来,有不少这样的例子,一些在小学时淘气的男孩子,不守纪律出了名,但自从初中参加了美术组的活动后,逐渐奇迹般地变成了一个自尊自爱的少年。他们体验到了创造美的愉悦和高尚,从而在各方面约束自己,变得稳重并积极向上。
总结以上内容,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美术教育在中小学全面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我们所有美术教育工作者应当充分认识这一点,并在教育实践中更好地发挥美术教育的这一重要作用。 参考书目 尹少淳,美术及其教育,湖南美术出版社,1995。 伊来恩·皮尔·科汉,鲁斯·斯特劳斯·盖纳,美术,另一种学习的语言,湖南美术出版社,19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