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题思路的评价
对解题思路的评价是一种较高级的思维活动。它是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对各种解题思
路权衡比较、全面 剖析而作出某种判断的复杂思维过程。注重培养学生对解题思路的评价
能力和习惯,就可使学生不仅知其然, 而且知其所以然;不仅仅是多学到一种解法,更重
要的是站在评价水平的高度上思辨问题。
1.及早引进评价标准
(1)正确与否。一般说来,凡解题思路合理,即为正确。这是思路评价中的最基本标准。
(2)简捷与否。在正确的思路中选择出比较简捷的思路,剔除那些过繁太难的罕见解法
或司空见惯的一般解 法。
(3)独创与否。看看哪些思路与众不同,别出心裁。
实际评价时,不必按此三条标准逐一筛选,可径直评判,直接作出结论。如:
“一根铁丝,恰好可以弯成一个边长为5分米的正方形。现把它改弯成一个长方形,使
长为7分米,宽应有 几分米?”
解一 (5×4-7×2)÷2=3(分米)
解二 5×4÷2-7=3(分米)
解三 5×2-7=3(分米)
解四 5-(7-5)=3(分米)
其中解一和解二为通常思路;解三比解二更简捷;解四别具一格,具有创造思维的成分。
2.适时采用评价形式
解题思路的评价形式通常不外乎下列三种:
(1)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教师对学生解题思路的评价包括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定性评价,主要指言语褒贬,应
努力挖掘学生思路 中的闪光点,在坚持实事求是的前提下讲究评价语言的艺术性——做到
褒中有贬,贬中有褒,把握分寸和技巧 ,使学生心悦诚服。定量评价,主要出现在作业和
试卷上,一般来说,定量的评价既要严格又要灵活,对于后 进生要尽量宽容,不宜太苛刻,
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进步。
(2)学生对学生的评价
既可以四人一小组讨论,也可全班选代表。这是老师用得较多的形式。
(3)学生对自己的评价
学生个体的自我评价,是最高形式的鉴赏活动。因此,教师的着眼点应较多地投入到培
养学生的自我评价 能力上去,通过激发评价兴趣,培养评价习惯,进而提高评价水平。可
以说,学生自我评价水平的提高,就反 映着解题能力的提高,但解题能力提高,并不等于
自我评价能力也得到相应的提高了。
3.不断充实评价内容
评价内容不仅包括评价正误、评价优劣,更重要的是评价异同。即既要评价几种思路的
相异之处,又要寻 找相异思路的相同点,沟通不同思路的联系。
“书店运来250包书,每包40本。第一天卖出85包,第二天卖出90包,还剩下多少
本?”
学生得出五种解题思路后,首先指导学生运用三大评价标准进行评价,然后引导学生弄
清五种思路的内在 联系:
(附图 {图})
让学生看到:这五种思路也是相通和可逆的,而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成为沟通各种思路
的纽带。
4.注意讲究评价策略
(1)阶段性。由于数学知识呈现阶段性,导致解题思路的阶段性,这就是“双基”所起
的前提作用。如“一 个正方形周长是2分米。求它的面积。”三年级学生还没有学过小数和分数,因而能把2分米化成20厘米作出(2 0÷4)×(20÷4)=25(平方厘米)的解答,理当首肯。但到了高年级,这种解法未必唯一。
(2)对象性。某种思路的优劣,主要取决于解题对象的认知水平、解题经验、策略及非
认知因素的协同作用 。某种解法对于教师来讲确实妙不可言,但学生一点也不能理解,又
怎么能说是最佳呢?对于甲学生来说属于 一般的思考方法,对于乙学生可能就觉得十分独
特。因此,解题思路的优劣随解题对象而变异。这就要求教师 了解每个学生的思维特点及
头脑中认知结构的组织成分,对其思路作出“因材而异”的判断,切忌以优秀生的思路水
平为标准去要求、衡量一般生及后进生的思路。
(3)相对性。某种解题思路的优劣往往是相对的,有的思路独特但计算繁琐;有的计算
简便但思路普通;… …教师评价时要从多种不同角度、层次进行分析比较,促其提高。如
“一本书84页,小华第一次看了全书页数 的1/3,第二次看了全书页数的1/4,第三次看了19页。还剩多少页没有看?”
解一 84-84×1/3-84×1/4-19=16(页)
解二 84×(1-1/3-1/4)-19=16(页)
解三 84×(1-1/3-1/4-19/84)=16(页)
解四 84-19-84×(1/3+1/4)=16(页)
后进生能作出解一,要从其具有正确性一面肯定;解四就比解一稍先进了些;解二思路
清晰,计算简便; 解三思路新异但较难理解。
(4)多元性。现在有种误解,以为最佳思路仅可有一种,否定最佳思路的多元性。其实,
在众多解法中,有 时往往有几种思路平分秋色,难以说清谁鹤立鸡群,只能模糊地都定为
“好解法”而加以肯定。
(5)激励性。有些解思路的确不同凡响,赢得师生一致公认为“最佳思路”,教师就应毫不含糊地加以肯定和表扬,通过记优分、用学生姓名命名“××解法”等鼓励先进,激励全体学生善于开动脑筋,大胆别出心裁 ,这样更能有效地训练学生思维,提高思维品质。
如解答应用题:“成师傅上午3小时加工240只零件。照这样计算,下午再加工4小时,这一天一共加工多少只零件?”对其中列出的创造性解法240×2+240÷3,让学生讲出解题思路后,就异常兴奋地加以肯定,并用该生名字加以命名,学生获得了这种解法的“专利权”,甭提有多高兴了。这种解题的直接兴趣往往会转化成对学习数学的间接兴趣,产生良性循环,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