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学中具有新课程征象的几个关键性指标
丹阳市横塘中心小学 肖瑞元
新课程改革,是观念与观念的冲撞,思维与思维的叩击,它就如一股清新的风,为沉闷的教学注入了勃勃生机。新课程改革呼唤着实践反思型的教师,反之,课程改革也正在造就着实践反思型的教师。我们一直呼唤着“走进新课程”,但就教师的操作层面来看,实施新课程的关键性指标有哪些?或者说如今的数学教学走进新课程究竟需要凸现哪些征象呢?下面谈谈我们的认识。
一、在课堂教学的内容上,应是“走进”与“跳出”并重
虽然新教材对学习内容的题材、呈现方式做了适当调整,使其更接近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但由于教材编写是面向大众和基于学生虚体的限制,有时难免出现偏差。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课改中发挥主体作用,从“教教科书”转向“用教科书”,重组、创生和整合教学内容。在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做到“走进”教材与“跳出”教材并重,从走进教材中,习得数学知识体系的激活与构建,从跳出教材来,培养教学意识及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教学小数乘法中“取积的近似值”时,已有一定生活经验的学生会对教材中的“用四舍五入求得应付多少元”产生怀疑,因为现实生活中多用“去尾法”付钱。这时教师必须要创生出新的教学内容,旨在让学生弄清两点:一是数学中的应付与实际生活中的实付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二是引导学生探索用去尾法和进一法取近似值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二、在课堂教学目标上,应是“认知”与“习惯”相融
纵观建国以后我国颁布的各部教学大纲,课程目标都是从知识与能力两个维度来设计的。而新课程首次确立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这是课程改革的重大突破,这意味着课堂教学的功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它不仅仅让学生理解掌握一定的知识,形成一定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一种较好的学习习惯、生活态度、积极的人生观。因为知识不一定终生受用,但情感态度、价值观却伴随学生一生,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然而,情感态度、价值观都是依附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之中的,是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
所以,在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上,把“认知”与“习惯”有机相融,就是要打破传统教学中、只谈渗透爱国主义这一有限之极的、不合时宜的情感价值观,只是这方面素质的培养作为认知教学的附带品,成为商业销售中的“添头”。唯此,才能更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三、在课堂教学方式上,应是“自主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共存
要最优化地发挥教与学的整体功能,既要把“学为主体”作为实施教学的基本点,又要使“教为主导”成为实现“学为主体”的根本保障。要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不是变换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就能达到的,关键要激活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
叶圣陶提倡“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教”是为达到学生自主自能学习——也即“不教”的前提。试想,一个入学才几天的一年级新生,你能抽离了教师“导”的成分,放手让他们自主学习?教学生不知道的,教学生体会不到的,教学生不可能想到的,也即在学生最需要之时,最需要之处实施有力的指导和帮助,给学生一个更高的认识层次,为学生后继的自主学习铺设台阶,注入动力。由此看来,倡导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同时,接受性学习方式仍占有一席之地。
然而对具有一定条件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目标,如果我们为师者仍就守着“接受性学习”方式上一层不变、教学效率低下不庸置疑,而且,学生学习的开放性、合作性及创造性便无从谈起。也许有些教师要反驳,我们此时的接受性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学习兴趣被激发,学习需要被激活的前提之下的,是有变化的是发挥了学生主体作用。我们认为:这种不考虑上述内容、对象、目标等因素的教学方式中的学生自主,就犹如讲一个戴着脚镣手铐的囚犯有着人身自由一样,有了一定的条件基础,学生需要得到的是更高层次的自主潜能的彰显。
四、在课堂教学手段上,应是“传统”与“现代”呼应
随着多媒体介入课堂,其生动的画面、动听的声音、形象的动感,无不令人耳目一新,信息技术以其先进、快捷的优势迅速“占领”课堂,于是,传统的教学手段,如卡片、黑板、挂图等“不敢”登大雅之堂,只敢在无人听课时“露脸”。而笔者认为,现代信息技术和传统教学手段在落实新课标,走进新课程的过程中各有优劣,互不可取代。所以,我们提倡,喜新不厌旧:常规武器天天用,新式武器常常用,才是“传统”和“现代”的和谐统一。
五、在课堂教学组织上,应是“预设”与“生成”互补
教学设计充其量只是一种教学预设。正如布卢姆所说:“人们无法预料到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但教师的预设越周密,考虑越详尽,则转换为切实有效的课堂教学实际流程的可行性就越强。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精心预设课堂教学,对学生的生理、心理以及已有知识水平诸多方面客观、准确、深入地了解,凡学生已学会的内容,可不必“老生常谈”,学生自己能学会的,则放手让学生去学,对于教学中的重、难点,教师在预设过程要尽可能地进行多种考虑,主观上努力穷尽各种可能,才能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做到游刃有余,学生才可望获得如沐春雨的学习享受。
然而,学生是灵动的生命体,详尽的教学预设也不可能完全代替学生的思维过程,课堂教学的情景是千变万化的,常常会有各种预料不到的现象产生。而这恰恰是学生思维发展创造多指向、深层次的可能。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学生所思所想的契机,以及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表现出来的思维火花,将教学不时的调整,不断地推向理想境界。
因此,精心预设,即时生成,应是课堂教学组织的主旋律。
六、在课堂教学的评价上,应是“纵比”与“横比”兼顾
新课程指出: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健康发展。诚然,人与人的差异是永远存在的,智商有高低,能力有大小,基础有好坏,思想情感、志趣爱好更是因人而异。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我们要采用不同的方式对待,不能强求学生整齐划一的发展,对学生的评价决不能只用一把尺子。
只对学生进行横向比较,肯定哪位学生成功对立。新课程的观念重在学习的过程,学生只要在某一方面有所提高,就是成功了。如上课很少举手的同学,难得发次言、作业正确率不高的同学,作业全对了等等,对与基础好的同学,这简直微不足道,而这恰恰都是学生进步的表现。改变了过去自己不良的方面,那他就是一位在学习中取得成功了的学生。当然,我们在肯定“纵比”的优点之时,并没完全否决“横比”,其实横比在某一大阶段的学习之后,还有其独特的功用,若用在平时小阶段的学习中,只要运用经济学里的“增值”一词义,对学生进行输入评价与输出评价的比较。看谁的进步大。
评价是一门科学,但更是一门艺术。只有“纵比”与“横比”的兼顾,才能发挥教学评价的激励和导向功能,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健康地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