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对学生的评价
现代教育要求培养具有良好素质的人才,以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作为教师这一职业,除了要实施教育改革,还要还识到当今的时代也是教育评价的时代。如何使教育评价更具专业性、科学性与实效性,已成为是否实施素质教育的新问题。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教师要善于在每个学生面前,甚至于最平庸的,在智力发展最感困难的学生面前,都向他打开他的精神发展的领域,并使他在这个领域里达到一个高处,显示自己宣告大写的我的存在,从人的自尊感的源泉中吸取力量,感到自己并不低人一等,而是一个精神丰富的人,他为此大声疾呼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我想这正是素质教育评价应遵循的原则。
那么,到底什么是评价呢?所谓评价,就是对学生个体、合作行为的一种价值判断。正确、合理的评价具有导向性与激励性。明确了评价的含义,再回顾以往,能够感受传统的评价手段是与当前社会的大教育观香脱离的,是一种被动式的评价。学生只是被动式地接受主要是学习方面的评价,学习成绩好就被定性为好学生,成绩差即被定位为差生。这种单一的评价方法缺乏合理性、科学性,也很难使其达到激励与导向的作用,甚至还可能会起到反作用。
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加德纳,把人的智能分成八种不同的表现形式,①语言;②逻辑数学智能;③音乐智能;④肢体--运动智能;⑤空间智能;⑥人际关系智能;⑦内省智能;⑧自然智能。多元智能理认论为人有八种智能,而且这七种智能都是平等的,但是具体到个人表现有所不同,有人七项全能,有人某几项或一项突出但其他缺乏,大多数人居中,某几项优异,有几项稍差,其余的更次之。目前我们所奉行的对于学生的评估标准,过分倚重在各种功课上的考试能力。而这种以答卷方式为主的考试,实际上是假设所有的学生在智能结构上都是一样的。目前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应试教育,是假设所有的学生都只有语言智能和数学逻辑智能。这样理解人类智能显然过于单一也过于整齐划开一。工业社会习惯于制造大批量的统一的标准产品。这种生产方式和思维模式使得我们对于学生乃至对于整个人类的都动作着统一的标准提出要求, 作出评估。这是工业时代的文化理念对于我们的教育思想的重大误导。
为此,我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结合各门学科,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采取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评价。
一、注重观察学生生活,发现亮点
学生的学习生活是丰富多采的,而不应把评价学生的标准狭隘地限定在成绩的高低上。语文、数学、体育、美术、手工、自然……在各个学科中,每个学生的潜能与收获都是各不相同的,如果这时教师仅仅以语文、数学考试成绩的高低这一把尺子来衡量全班每一个学生,那么除了极少数学生外,其他孩子在其它方面的才能都有可能被抹杀掉。例如,我现在所教四年级(4)班有个学生,学习成绩并不突出,但每天都会送给我一个精致的手工制品,如幸运星、千纸鹤,式样不同的剪纸等,当我意识到他这方面的专长时,当时就微笑着给了他心灵手巧的四字评价,正是这四个字不但使他的手工制作兴趣更加浓厚,就连课内的学习也起色不小,其实在我们的学生中有不少这样的例子,只要我们留心观察,适当引导,他们一定是可造之才。这也正是体现了及时、恰当评价的激励性。
二、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与教师的评价相结合
“自评”是培养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的重要途径。在“自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能够发现自己在哪些方面已达到了探究的目标;在哪些方面尚未达到、但经过努力是可以达到的探究目标;帮助学生对自己作出客观的分析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自己总结、归纳、反馈,对探究学习活动进行调整和改进,以实现探究目标。对有较大发展潜力的学生,教师要鼓励并指导他们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活动,使“自评”成为学生发展、进步的动力。
学生互评,是让学生对照标准相互检查、评比,总结探究活动的成功和失误以及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通过学生互评,可以提高他们比较、辨别、和评判是非的能力;可以营造一种同学间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相互感染、相互激励的氛围。互评中,同学们通过角色变换,可获得自尊感的满足。个人之间、小组之间的互评,可激励和推动学生为集体争光,认识到个人的表现与集体的荣誉是息息相关,同学之间既竞争又合作,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自信心、进取心,增强了的学习的热情,扩大了成功的机会。
教师评价,是在学生自评、互评的基础上,不仅对学生的知识、技能作出评价,还要找出学生思维或行动发生改变的依据。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体现适时性、针对性、简便性、再现性、情境性;评价要以表扬和鼓励为主,以促进学生发展、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为目标。事实上,不论学生探究学习的结果如何,只要能够积极的参与,都是好学生。总之,教师的评价,不再唯分,也不再唯一,其评价的目的,要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自尊感,提高自信心,从而激发学生向更高目标追求与努力。
三、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评价
大多数班主任往往注重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学习态度的评价,而忽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评价,一个学生学习成绩优良并不代表他创新能力强。有的学生虽然很顽皮,上课爱说话,喜欢顶嘴,单这也许就是创新的火花,反映出他独立思维能力强有不同的见解,敢于跟老师交换意见的特点。我们班就有不少这样的同学,上课气氛很活跃,喜欢随意讲,甚至要跳起来,这样的课堂虽然感觉混乱无序,但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啊!我们不能一味的压抑,而要适当的引导,引导他们适当的思考方法,良好的思维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贯穿于教育工作始终,所以在给学生评价时,不能忽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评价。
四、注重对学生发展能力的评价
客观世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每个人的发展也不可否认,作为小学阶段的学生,他们的可塑性还很强,这也是我们工作的特点,作为教师,有时往往只重视对学生平时表现和成绩进行评价,而忽视对学生的发展趋势和发展潜能进行评价。教师应看到学生发展的潜能,有责任对学生现有的成绩进行评价外,一定要对学生今后发展的希望。对于后进生,目前很多教师还在实际生活中习惯性称“差生”,这样给那些品德行为表现和学习成绩不好的部分学生冠以特定名称,其实是很伤他们的自尊心的,这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暂时出现问题的学生的成长和进步。因为把后进生定为“差生”的做法,实际就是对这部分学生的不公正的评价,使其精神受到压抑,轻者变为自卑的可怜虫,重者产生逆反心理,直接造成学生丧失上进心,教育过程受阻,因而导致教育效果不好。
五、注重对学生校外表现的评价
教师在评价一个学生时往往重其校内的表现,而忽视了妻小外的表现。而忽视了其校外的表现事实上,有的学生在校内刻苦学习,尊敬老师,积极劳动、乐于助人,但在家里却不尊敬父母,不讲卫生,拔尖当小皇帝、小公主。所以,我在评价一个学生时注意及时向家长、同学等了解学生的校外表现情况,力争做到校内校外一起评定,促使学生校内外表现一致,健康成长。以前我们班上就有这样的例子,通过家访发现,有一位班上的优秀学生在家父母比较溺爱,养成了他意志薄弱,脾气暴躁的不良习惯,遇到一点点挫折就耍小脾气。相反另一位同学虽然成绩不理想,在班上表现也不是很受大家欢迎,但在家里却很懂事,体贴父母,还很勤劳,村上的人对他评价也很好,可见,这些现象可能在学校我们是不能察觉的,但如果光凭学生校表现来评价一个学生的好坏,不是太片面了吗?
六、注重找出后进生的闪光点
有的学生学习成绩很差,不遵守纪律,在进行评价时,往往容易形成该生一无是处的观点。其实,仔细考虑,任何一个学生都会有其闪光的一面,或是憨厚朴实或是孝敬父母,或是乐于助人等,因此在进行评价时,依据生活中点点滴滴的信息来源,深入地挖掘每一个学生的尤其是所谓差生的闪光点,使其得到肯定,并认识不足,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力、导向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有个十分精彩的比喻:要象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却又是十分脆弱的。一不小心露珠滚落,就会破碎,不复存在。我想,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首先应该记住这一段话,因为教育首先是一种保护,要保护好学生幼小心灵里迸发出的每一点火花,即使是异想天开的念头,也不要简单的加以否定和斥责,这是我们每个教师应尽的职责。对学生进行评价,要做到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表扬与批评相结合,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等原则,使学生通过评价,进一步了解自己,从而明确努力的方向,真正做到评价是为学生服务,为增强主动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发挥学生主体意识,要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做人,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学会劳动,学会生活,是为了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奠定良好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