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着,写作着
丹阳市横塘中心校 顾伟霞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可见,生活才是作文的源头活水。叶圣陶在《作文论》中也强调指出:“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它离不开生活。”分析现在小学生的作文现状不难发现,其中说空话、假话、套话的现象还很严重,而且还会揣摩出题者和读者的心理,迎合着写作,没有真实经历,没有切身体会。教师的作文指导也异化为应试作文和奉命作文的催生剂。长期以往,作文教学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的局面。那么,作文教学如何走出这种困境呢?我认为教师应建立“生活本源”的教学理念,将作文教学返朴归真、回归生活。
一、积累生活,储备素材。
传统的作文教学将学生的习作训练框定在作文课上,学生在习作中,思维僵化,提笔难下手,觉得无话可说。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平时没有注意观察和积累生活的素材。叶老说过:“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教师应引导学生将作文的时间放在平时,随时观察记录。具体形式有:
1、日记。要求学生写观察日记,将每天观察到的班级、校园、社会上的大小事情、人文景观,或由此而引发的感想和思考等随时记录下来,以作备用。
2、阅读。一个人的生活范围毕竟是有限的,要想获得更多彩的生活积累,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博览群书,知识丰富了,作文材料自然也就丰富了。同时要求学生摘录,随时摘抄优美的语句,丰富自己的词汇。
3、语言。人类的语言是很重要的交际工具,通过生活中的交谈可掌握语言的规律,有助于书面语言的表达。如:“打”这个字,生活中的意思有好多种,“打水”、“打人”、“打听”等,学生平时在口头上能领悟区分使用,那么在作文时也就能准确表达,为作文作语言素材的准备。
材料准备充分了,作文时充分调动这些生活积累,就会产生表达的欲望,乐于去写。
二、走向生活,创设情境。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我们要将作文教学跳出围墙,括宽教学空间,让学生去摸去闻、去做去看、去议去想,在活动中、在相应的情境中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
1、走向自然。自然界的一景一物、一花一草都是最真实最富有灵气的东西,带领学生走向大自然,投入其怀抱。让他们与白云对话、对花儿微笑、和溪水欢唱,去领略大自然给他们的那份真切和朴实,确发灵感,随即“吟诗作文”。
2、实践活动。在作文改革的春风下,我们要善于打破常规的命题作文、课堂作文的作文形式,将作文形式多样化,如游戏作文、实验作文、采访作文、游览作文、调查作文等等。师生共同参与活动,实践了就有话说,这样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写作热情,使他们爱写作文,感到写作文是一件愉快的事。
三、体验生活,表达真情。
何为体验?《教育大辞典》这样注释:“体验,就是亲身经历,就是联系自身的体味。”生活是万花筒,生活像七彩泡,美丽而多姿,如果我们细细去体验,其中的滋味真是太丰富了。悲欢离合、喜怒哀乐,这些最容易引起人的共鸣。真实的东西才感人,才有生机和活力。那催人泪下的感人故事、那振奋人心的激动场面的描写,无不是作者对生活的真切感悟。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表达,这样才能写出真情实感。
体验生活,首先要使学生明白写作是生活的必需。叶老曾说:“实际作文,皆有作为而发”、“作文不是生活的点缀,而是生活的必需。”这里的“需”可以是与别人沟通、语言交际的需要。需要能让学生懂得写作文的意义,明确写作文的要求,从而激发写作动机。实用性是作文教学的趋势。为此,我们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
1、为应用文训练提供机会,如:让学生写请假条、为校广播台写广播稿、丢了东西写寻物启示等。
2、用作文反映生活。如看到清洁工人辛辛苦苦地工作,写一篇《可敬的清洁工人》,以表示赞扬。最终让学生明白:应用文、说明文、记叙文、议论文等都是作者为了表达思想的需要。
其次,因为每个学生的生活环境、认识程度、思想水平等都有一定差异,对生活的体验也就不同。教师要鼓励学生写个性化的作文。
1、反映个性化的生活经历。生命经历的最基本特点,就是因为主体个性的不同而各异。如果学生能在不受压抑的情况下去写个人生活经历中的一些事,作文的内容应该是不雷同的。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去写,实话实说,不要受别人的影响和干扰。
2、畅谈个性化的认识。长期以来,因受应试体制的扭曲,我们总是好用大一统的思想认识和标准化的答案去规范学生,严重忽略了他们的个性差异。这是不尊重和理解学生思想的表现。其实学生的感受有差异是正常的事,教师不要限制他们。
3、提倡个性化的表现手法。小学阶段过分强调以写记叙文为主,导致了作文教学陷入了偏重记叙文教学的误区,这种僵化的形式限制了学生的表达。我们要改变观念,让学生自由表达,放飞心灵,选择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去写。这样才能使作文更丰富,体现个性差异的风采。
最后,让学生做有心人,多多发现,用心体会。让心灵与自然、与世界相融,去体味美丽风景、人间真情,提高自己的感悟能力。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又说:“缀文者情动而辞法。”作者的情感观念,来自于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而生动的语言表达,则要依赖于对所写事物的真情实感。教师要让学生深入理解、感悟,体验生活的真谛,表达自己的真情。
四、创造生活,展开想象。
作文不单单是生活的复制,而更是生活的加工。现实的东西是有限的,我们要学会从现实的事物引发想象,《西游记》、《水浒传》等一些名著无一不是生活原型上想象创造的产物。想象是作文的精灵,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我们要让学生“思接千载”、“神与物游”,在表象转化为意念中寻找灵感。善于领导他们从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和创新思维,使自身进入到更多彩的世界。具体做法有:
1、提倡打破思维定势。指导学生习作时,要引导学生冲破思维定势,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解决题材雷同的现象。如写《水》这篇作文,多数人都会想到水的珍贵、价值,难道,水就不会给人类造成灾难吗?写“青松”就必须要想到“先烈”,写“春蚕”就必须要想到“老师”,这种定势的思维能否改变呢?
2、启发相关联想。通过相关联想,能不断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①化静为动。图画和景物,观察时可展开想象;②“案例”文。利用身边的小事想象有关的事件。③音乐遐想。音乐是无声的语言,通过听音乐,想象情景、故事。④憧憬未来。学生对未来世界总是充满着好奇和幻想,教师可让学生发挥奇思妙想,大胆设计新世纪生活。
3、构建想象作文的教学模式。作文教学应改变目前“教师讲——学生写——教师评讲”的模式,构建一个开放、充满活力的教学模式。其教学模式结构为“创设情境,诱发创新热情——放胆表达,拓宽创新思维的空间——交流合作,激活创新思维的火花——评优激励,激发新的创新动机”。
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未来人才必备的能力。我们要有意识地在生活中创设最佳情境,提供鲜明生动的形象,诱发活生生的思想和丰富的想象,将僵化复制型思维走向多元创新的思维。
总之,生活是作文的源泉,离开了生活,作文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要想学生写真话、实话、心里话,只有将作文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让学生发现生活、体验生活、创造生活,才能写出感人的作文、有个性的作文。让我们从生活出发,来搞好作文教学吧 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