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要打印的文件是:听课杂感

听课杂感

作者:顾伟霞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194


     

丹阳市横塘中心校     顾伟霞

 

  一直以来,我们对学习新《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都是盲目的。最近我有幸参加了有关这方面研讨课的听课活动,受益非浅。让我对《课标》有了一次新的诠释,对其在语文课堂上的落实和具体操作有了新的定位。感受颇深的有四点:

一、      尊重学生

这是给我印象最深的 ,真正体现了人文关怀。主要表现在:

1、      尊重学生的角色。《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角色应定位在组织者、激励者和促进者的范畴之中。听课过程中听到教师问的最多的问题就是:“通过自己的学习,你体会到了什么?”或:“读了这段课文,你有什么发现?”让学生学文后自己感悟、体会。

2、      尊重学生的学习。《课标》指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各有不同,教师要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去学习课文,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教学《争辩的故事》前,教师问学生:“你们想怎样学习这篇课文?”有的同学说想用多读读然后体会的方法学,有的说想用表演的方式学,还有的说想与同学交流,共同学习。学习方式各不相同,课堂上教师尊重学生的意见,采用了读——议——演的教学模式,满足了大部分学生的要求,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3、      尊重学生的思想。每个学生思维的角度和层面不同,对待同一个问题就会有不同的见解。教师要还学生心灵的空间,鼓励大胆发表不同的观点。只要言之有理,都要大力赞赏,不要被所谓的标准答案束缚自己的思维和评价。《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课文中有这么一句话:“汤姆说‘放心吧,爸爸,没有人看见我们,也没有人知道我们在这个时候钓到了鲈鱼。’”教师问:“这句话你觉得应该用什么语调来读?”大部分同学都说用低沉的语调读,因为汤姆做错了事,做贼心虚怕被别人听见。可有一个女生却说可高声读,因为当时已十点多钟,人们都睡着了,不怕被别人听见。老师肯定了她的观点,还表扬她会联系上文来思考问题,那个女生高兴地坐下了。然后老师让学生用自己认为合适的语调来读,尊重学生的选择。

二、              形式开放

《课标》指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创新活力的语文课程。”以往的语文课堂虽然倡导要开放。但更多的是事先排练好公开课时表演一下,不真实、不自然,没有真正的开放。其实我们教师应大胆地放手让学生活动,不要怕出洋相。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形式有很多,如:查、画、演、唱、辩,等等。

1、      查。有现场查资料或查字典。课堂上遇到有争议的问题,而教师又不能正确圆满地给学生一个答案时就可以现场查阅,不要怕丢脸。因为教师不是万能的,备课时也难免会有疏忽。

2、      画。以画代讲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如教《荷花》这一课,让学生读了描写不同形态的荷花后让他们画一画,会画就说明他们已理解了语言文字,老师还要讲解、分析些什么呢?

3、      演。演课本剧是学生最喜欢的学习方式,这不仅能训练学生的表演才能,更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学《争辩的故事》时,教师让学生自由搭配找小伙伴表演,虽然课堂“乱”了一点,但从孩子的脸上能看到他们的快乐。表演时加上自己理解思考的语言和动作、神情等,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4、      唱。这是活跃课堂气氛最好的办法。教师可选择与教学有关的歌曲进行歌唱。如教完《葡萄沟》可歌唱《我们的祖国是花朵》,让语文课和音乐课相联系,使学生跨学科学习,拓展学习的领域。

5、      辩。争辩是课堂上最能激起学生思维火花的教学方法。争辩过程能很好地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创造性,更是培养语言表达、口语交际的最佳时期。教学《小露珠》时,通过前文的学习学生知道了小动物和喇叭花、向日葵等都是小露珠的好朋友,可太阳一出来,小露珠就消失了。教师问:“太阳是小露珠的朋友还是敌人呢?”赞同是朋友的站一边,认为是敌人的站另一边,然后让其展开争辩,提出自己的理由。这一环节将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学生的语言和思维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三、              内容延伸

  语文教学应以课本为桥梁构建大语文阅读体系,引导学生课内外结合,在大量课外信息和课内信息的互动整和中使语文课“活”起来。本人在听课活动中觉得教者非常注意在教学内容上的拓展、延伸。

1、课前延伸。就是教师或学生收集、准备与课文有关的资料、图片、故事、名言等,帮助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外知识。如教学《海底世界》这一课,教师在揭示课题后问:“老师让你们查资料了解海底世界,现在谁能将了解到的有关情况告诉大家呢?”这是让生课前作准备,拓宽他们的知识面,更是培养了他们的语文实践能力。

2、课间延伸。仍是教学《海底世界》这一课,在学生了解了文中介绍的几种海底动物后,老师将课前准备好放在信封中的资料让学生打开,原来里面全是各种各样的海底动物的图片和文字介绍。学生一下子乐开了,相互观察、述说着。这是课本中学不到的,这是教材的延伸,知识的延伸。

3、课后延伸。这一点从作业布置上最能体现出来。如今的作业不再是抄词、造句和填空之类单调呆板的题型,而是开放、实践性很强的作业。如收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文章、故事、谚语等,或写写感受、讲讲故事,还有的去做调查、访问,更有的推荐网站让学生去浏览信息的。这些作业积动手、动脑、动口、动笔等于一身,培养了各种能力,训练思维,开发潜能。

四、              板书凝练

板书是教师在课堂黑板上写字、词、句,用以帮助进行教学的手段,在摒弃了烦琐的语言文字分析的课堂改革下,板书也变得更简洁、明了。不再是直观显示文章思路、结构、内容、写法的载体,而是体现思想、哲理、充满人文性的平台。如《争辩的故事》,板书就是“抓住时机做起来”7个大字,《特殊的葬礼》的板书是“热爱地球”4个大字,《你必须将这条鱼放掉!》的板书是“自觉遵守规律”6个大字。

  以上是本人听课后的几点随感,这几节课虽然不是对《课标》最准确、最全面的诠释,但至少代表了课堂改革一定的方向。对我们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自我教学实践时,还是有所帮助的。于是浅浅地谈了以上几点,与大家共勉。